1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讀後感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乙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 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
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
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著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儲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慧型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慧型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乙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慧型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乙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乙個新的自我。
2樓:匿名使用者
、《老子》讀後感
《老子》又稱作《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
一、老子對道、德的理解。
老子把天地萬物之生的總原理稱為「道」,而且老子認為道的作用,是沒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萬物之所以成為萬物的原因就在於道。《老子》第一章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老子對「道」的乙個總的理解。
在老子看來,「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恍恍惚惚的東西。道,無形無狀,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為「萬物之始」,是乙個終極實在,是萬物的根源。並且在本質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說的,不能以任何物件來限定它,我們也很難將其特性用語言表達出來。
而老子對「道」的稱謂也有很多,包括「無」、「樸」、「一」等。道是一種無限的、無終止的狀態,是一切事物產生的源泉。「道」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在永遠不停息的,流轉與變遷的過程中。
「道」還可以視作陰陽、剛柔等兩相對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轉化。
在「有」、「無」這兩個概念上,老子認為無是對於具體事務的有而言的,所以無並不是零或什麼都沒有的意思。「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老子對於道「無」的外表的形容。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變化的看法。
老子認為,事物的變化規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稱為「常道」。而從常道內除的「德」,可以稱為「常德」。
而稱道為「無」,就又可以稱「常無」;稱道為「有」,又可以稱為「常有」。老子認為「知常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來規範日常的行為,不輕易為自己謀私利,就可以稱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則又可以稱之為「襲明」,或「習常」。
而如果我們不知道宇宙間事物變化的規律,而違背規律,任意而為,是不利於事物的正常發展。
而事物的變化有乙個很大的特點,即當乙個事物的發展如果達到了極點,則必然會向事物的相反方向發展。老子稱為「反」或「復」。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和「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樣的論述。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他對「道」的論述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在為人處世方面,「不盈」、「不爭」的思想,對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人們壓力緩解有一定的作用。
小學生小古文五百字的讀後感怎麼寫
3樓:天道勤酬
讀《小古文》
我拿到《小古文一百首》這本書時,看了幾首詩,一首也看不懂,讀起來也非常繞嘴。心想:「古時候的人,他們講話也是這樣的嗎?我要是生活在那裡,一定像是來到了外國,聽不懂他們說的話」。
通過朱老師這幾天,帶領我們一遍遍讀和講解,我慢慢的明白了一些道理,也學會了一些讀古文的方法,就是讀書的時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聯絡上下文想一想,意思就能明白一些,也就是古人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吧!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朱老師教的組詞法,有不明白字的意思,組一下詞,想一想也就明白意思了。
古人有一句諺語:讀書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到這三到,就沒有讀不懂的書,學不會的知識。以後我一定要認真學習,做到這三到。
4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星期我們一直在學《小古文》這本書,已經學完兩個單元了,我很喜歡這本書。
一條鄉村小道通向村莊,房屋、籬笆、小河、楊柳、桃樹、李樹,還有可愛的燕子,燕子一會兒飛得高,一會兒飛得低。看著這美景,聽著流水的叮咚聲;看著燕子在柳樹間嬉戲,聽著燕子歡快的叫聲。這幅畫面是多麼的美好,多麼的傳神。
這是《鄉村》這首小古文給我們描繪的畫卷。
蘆花是一種花的名字。當秋天來臨時,湖邊成片的蘆花迎風開放。西風輕輕吹過,白色的蘆花像波浪一樣延伸向遠方;花在風中飛舞,就像雪一樣。這是我從《蘆花》一文中看到的美景。
這些小古文本數雖少,但是描寫的場景非常傳神生動,讓我讀了還想讀,看了還想看。
我之前就給孩子買的論語、道德經,但孩子根本不看,說完全看不懂。後來班主任推薦買的(小學生小古文200課)他就能看下去。
5樓:dj這個班哈
過分呵呵v剛剛衣服v
《小古文100篇》讀後感,急用,求5oo字。嗚~~
6樓:betty雙子
對不起我看到時就十分鐘了,我這裡有一篇,不過要乙個字乙個字碼,時間不夠(500字左右,快六百吧),求採納,半小時內發文(是關於古文於中國風的,我加了你說的那個裡面的句子)
選擇任意一篇文言文寫讀後感200字左右
7樓:我是龍的傳人
《世說新語》節選: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專明邪?
屬」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徐孺子九歲,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對他說:「若是讓月亮中什麼都沒有,它是不是應該更加明亮呀?」這個姓徐的孩子說:
「不對。比方說人眼中都有瞳仁,沒有瞳仁就看不見光明了。」徐孺子對於別人的看法,沒有盲目苟同,而是運用自己的智慧型,用眼睛來打比方,相當形象且巧妙的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推薦一篇600字左右《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小學生讀後感,小學生讀後感300字
讀伊索寓言有感 都說 伊索寓言 富有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手頭正好有一本,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開,先睹為快。在 伊索寓言 中,幾乎每一個故事都來自於生活,大部分以動物為主人公,極少部分以神或人做主人公。各個故事都富涵哲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在許多寓言中,我最喜歡的寓言是 獅子和狐狸 這則寓言的內容是...
求小學生的讀後感作文,求一篇小學生的讀後感作文
讀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有感 20世紀,乙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乙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姓,乙個度過了生命的88個春秋,卻熬過87年無光 無聲 無語的孤獨歲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這麼乙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裡的人,竟然畢業於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並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走...
小學生巜足球大賽》讀後感球王貝利讀後感
今天下午,在學校的足球場我們班和五 4 班進行了一場足球友情比賽。我們滿懷信心走上了球場。一位擔任裁判的體育老師站在球場旁邊看著我們,神情十分愉悅。兩隊的隊長握了握手,只聽 嗶 的一聲哨子,比賽開始了。一開始,我們班運動員的技術都很好,一下子就佔了上風。只見球飛一般衝向對方球門。對方那個最厲害的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