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fw:殊勝菩提心
陳泉州一菩提心總相
所謂菩提心是為利他而欲求成佛之心。{現觀莊嚴論》雲:「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
一、菩提心的分類及其與修脈氣明點的關係
從見地上分,有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就是觀三界如母眾生以苦為樂,不知出離,而他們都是我的父母眷屬。想使他們出離苦海,所以願成佛。
勝義菩提心,就是初地以上通達性空,同時發願利生,所發的菩提心為勝義菩提心。此菩提心名「勝義」,是指空性智慧型而言。《大菩提心經》中世尊告迦葉菩薩:
「諸法如虛空無相,本來光明清淨,即稱為菩提,生起與彼相應前所未生之心寶即是發菩提心也。」
從次第分,菩提心有五種: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滾打利菩提心。
(一)菩提心與修脈的關係
1.願菩提心
願菩提心即是為使如母眾生脫離苦海,而發起的成佛心願。正如乙個人想要走路,但還沒有行動。這是以意識發起的希求菩提之心願。
真心發大願的人,其脈易開張,發心越大,脈越易開啟,乃至包括微細脈的全身七萬二千條脈,都易開啟。中脈也易開通,就容易證悟空性。
因為,十方法界都在一心,而心與脈相配。五方佛配體內五輪,八大菩薩配心間八支脈,乃至羅漢、六道眾生也都配在體內七萬二千條脈上,心輪以上為菩薩脈,心輪以下為眾生脈。所以發願心越大,脈打通越快。
心地寬坦,脈自然柔順調和;心地清淨,脈也清淨;心直則脈直;心無執著,脈必鬆解。通過其它菩提心的修持,還可將已萎縮的脈重新啟用,使之年輕通暢。
發願菩提心,觀想諸佛菩薩及將功德回向眾生,就是把功德發到中脈、上下各脈輪,及所有細脈、微細脈。比如向佛祈禱的時候,能夠將佛的加持傳遍法界、六道,就是由中脈通向全身細脈、微細脈。
2.行菩提心
行菩提心,就是發了願後,去實際修行,實踐所發的願望,成就佛果。修法包括由寂天菩薩所傳深觀派的自他相換法;還有阿底峽尊者所傳的廣行派,即廣修六度四攝。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型。
前五度為方便,智慧型度為究竟。
從脈上講,願行相結合,才能使脈更快地步步打通,最終使脈全部開通。
3.勝義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指行者通過願行菩提心的修持,得證初地以上通達性空,這以後的菩提心。破除身見,證得人無我、法無我的空慧。此菩提心名為「勝義」,是指空性智慧型而言。
脈只有證到空性之後,才能真正通暢,凡夫脈才能轉為智慧型脈。尤其中脈,更是與空性關係密切,中脈不通,氣不人中脈,還是有許多妄念煩惱,不可能見道。
4.三摩地菩提心
「三摩地」是堅固不動之意。三摩地菩提心,包括「五相成身」,就是經過五個階段的觀想而達到具體的證量。這五個階段是:一通達菩提心,二修菩提心,三證金剛心,四證金剛身,五佛身圓滿。
前三者與願菩提心有關,經此三階段而後脈易開張,故能證金剛身。此身是一切脈的總集處,如將五大五智,充滿全身,使之成為一金剛杵,而此杵就代表全身,為脈之總體。有三摩地菩提心的收放關係,則脈易開啟,大小諸脈均開放了,然後證佛身圓滿。
5.滾打利菩提心
又叫明點菩提心,「滾打利」意為明點,為五大、五智的精華。此菩提心法為無上瑜伽部所獨有,與明點有最直接的關係,但與脈的關係也很大。脈是明點存在和執行的通道,明點是脈盛衰的關鍵。
紅明點提供全身能量,也促使脈保持正常功能,不致萎縮,也能把不通、萎縮、扭曲的脈啟用、開通;白明點滋養全身脈道,使其通暢潤澤,使已退化的脈在氣和紅明點的共同作用下,被啟用和恢復,使行者全身諸脈圓滿,成就心氣無二的大樂智慧型身。
中脈開通證法身,脈輪開通證報身,全身各支脈、細脈開通證化身。
2樓:億億雨茫飛
可以每天讀一遍《金剛經》
3樓:問俠鐵泰初
1.菩提心即
覺悟之心,
一者為得菩提
道義,二者為發願得菩提心者
2.依十種緣發心,即:念佛重恩故、念
父母恩故、念
師長恩故、念
施主恩故、念
眾生恩故、念
生死苦故、尊重己靈故、
懺悔業障
故、求生
淨土故、為念正法得久住故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
4樓:
1,菩提心
的定義: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
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2,發菩提心:居於深層潛意識的菩提心,在潛意識中創造的是求知慾,是一種慾望,其指向性變的模糊,不能專注於探求生命的真諦,容易被各種假相,假理,假自證所迷惑。求知慾進一步在顯意識中創造的是好奇心。
好奇心有了主動的分別,因而更加的模糊,變得迷茫;
但是當主動的方向找準了,又能剝開求知慾的模糊性,發現深層潛意識中的真實願望,從而下決心探求生命真諦。這種情況叫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有主動性,但從根本上講是發現。
發現本來就有的願望。
擴充套件資料
1,菩提心的由來:
在佛法的修學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乙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為菩提心服務。只有發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才會有著落處。
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
不論哪一部經典都立足於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薩的修行都是以發菩提心為開始,不同的只在於願力的體現。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諸大願等等,諸佛菩薩的願力都是菩提心的體現。
2,菩提心的分類:
(1)世俗菩提心:尋求無上菩提的發心,它是凡夫相續中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菩提心有兩種,即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
如《華嚴經》中雲:「任何眾生為無上菩提而發願亦稀罕,與之相比,為無上菩提而行持更為稀罕。」
如同想去往某地一樣為了他利而想獲得菩提的意樂即是願菩提心,如同正式啟程前往該地一般真實踏上能獲得佛果的正道並想修持此道是行菩提心。想要成辦自他二利的智者通過了知這兩種比喻的差別而依次會明白願行兩種菩提心意義的不同。
(2)勝義菩提心:證悟自心遠離戲論的法界義,也就是指無分別智慧型,這在登入聖地菩薩的相續中才有。
5樓:t深深海底行
我們學佛,什麼是最重要的?
對於這個疑問,相信很多學人都思考過。然而經典浩瀚,猶如佛經中「盲人摸象」的比喻,難以找到乙個基礎和根本。
末學淺陋,以自己學佛的感受勉強回答這個問題:
答案是:發菩提心!
對初學而言,發菩提心是首要的;對學佛多年而未發心者而言,發菩提心是比開悟更重要的當務之急!
先解釋一下:
「菩提」, 翻譯為「覺」,這裡是指「無上菩提」:成就無上佛果的「覺」, 即是成佛的意思;
「菩提心」, 全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上正等正覺心),即是成佛的心;
「發菩提心」,就是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簡單一句話,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此菩提心之內容,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一.發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步
我們學佛的初級目的:出離生死苦海,不受六道輪迴;
我們學佛的終極目的:上求無上佛道;下化無邊眾生。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又叫做「諸佛通願」:諸佛在因地時,都發過這個願,若無這四巨集願,諸佛無以成佛,佛法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以求佛道的因而得成佛之果,法爾如是,自自然然。
如未髮求佛道之心,以何因而得佛果?
有《華嚴經》為證: 「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二.發菩提心是判別菩薩與非菩薩的標準
「菩薩」:全稱「菩提薩埵」,菩提為「覺」, 薩埵為「有情」(眾生),直譯為「覺有情」;很多場合,被解釋為「覺悟了的有情」。末學以為這個解釋值得**。
問一句:若必須覺悟才有資格稱為菩薩,那麼,怎麼會有「凡夫菩薩」之說呢?
《優婆塞戒經》:「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闢支佛果。(勝於二乘極果是什麼?
菩薩!)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
在家之人多噁因緣所纏繞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以上**不僅明示:「在家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闢支佛果」。更以「天人師」稱讚發菩提心的在家凡夫!
故末學以為:「菩提薩埵」應當解釋為:「求菩提(覺)的有情」,也就是:「求佛道的行者」。
因此,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未發心者,就算有神通乃至有慈悲心,也不是菩薩!
還以《華嚴經》為證: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三.發菩提心能消重罪
《普賢菩薩行願品》雲:「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鎮疑。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無始劫以來,無量罪業,是礙修學佛的主要原因;罪障深而福德淺者,就算聰明才智,也是「鈍根人」。因此,消除罪障是學佛的捷徑。
《優婆塞戒經》雲:「善男子,有智之人發菩提心已,即能破壞惡業等果如須彌山。」
四.發菩提心與往生淨土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
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
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徹悟禪師:「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16字被奉為「淨土綱領」。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開悟只是漫長的成佛道路上的乙個必經之關卡。而發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真學佛法的標誌;是凡夫菩薩的標誌;是成佛的根本原因。
其體廣大,其德無邊。一切學人當速發無上菩提心!
引用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以表發心之重要、發心之急迫:
「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
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很多學人,自念身為罪孽凡夫,未受三皈五戒,何敢以發菩提心而稱「菩薩」?
末學此文,意在令一切見聞者知道發菩提心的急迫與重要;一切讀者,若願意學佛,即使一時一處一念之間能持一戒,也應當在閱讀本文之後的下一秒立即發心。或者自己挑乙個時間,於靜室之中,無論有無佛像供奉,皆可禮拜本師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本**某某,於今日起,盡未來皈依佛法僧;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願得佛菩薩護持,盡未來不失不忘今日之願。」如是三稱,貴在至誠。
末學就是這樣發心的,「盡未來」三字一出口,不覺涕淚皆下。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受持菩提心戒對菩提心的堅固有什麼作用
受持菩提心戒根本就沒有這個說法的 菩提心是一種發心 發願 就利益一切眾生 引導眾生修行佛法 解脫生死輪迴的 這個不能說堅固 這樣就有一種執著心了 都是去多多實踐 付出的 求願往生,就是無上菩提心。淨宗法門是大乘法門,而且是大乘特別的法門。許多老太婆念佛往生,站著走 坐著走的,她們從來沒有聽過經,問她...
發造作的菩提心,將來會是怎樣的果報
什麼叫發菩提心?蕅益大師在 彌陀經要解 上講得太好了,講絕了。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的心就是菩提心,是真的不是假的。一般人講發菩提心,他是假的,他不是真的。為什麼?想到極樂世界,這個地方又放不下,這就是假的。想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兒統統放下了,不聞不問,一切隨它去,那是真的,那個管用,阿彌陀佛他馬上就來照...
不為菩提心有廢土什麼意思心有菩提手提刀,欲成菩提卻成妖什麼意思
就是叫你有善心,信佛,如果沒有善心,心中就是有廢土 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華嚴經 上這句 非常重要。古今許多的大德們註解經論,往往都引用這句 所以這句 一般同修都能夠熟知。也許我們要問,沒有菩提心,修一切善業,怎麼是魔業?魔是魔王,魔王的事業。諸位要知道,佛菩薩修善,魔也修善,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