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楊愛菊綠色產品
一、儒家仁是仁愛、仁政、仁天下
萬物;1,人人有愛,則天下萬物和諧、太平,而後則人人幸福、萬物之萬幸。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學的代表性主張;
2,「仁政」、「王道」以及「禮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統」,其政治學主要闡述君臣關係、官民關係;
3,儒家要求統治者(包括人類與萬物之間)和被統治者雙方都要承擔義務,被統治者有權利反抗不正常承擔義務的統治者。「仁政易行」則提倡分清「不能」與「不為」之間的區別,即「做不到」與「不去做」之間的差異。而其「無恆產,因無恆心」也體現了民本思想;
二、「仁」與「義、忠、孝、責」
1,從受儒家思想影響、及幾千年來中國人代代傳授的美德來說,儒家思想,已得社會各方充分認可,以天下為已任,仁、義、禮、智、信,寬恕思想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儒家思想到目前,仍是我們的主流思想;
2,忠孝思想,影響特別深遠博大,更多的應從已發展的各種書、字、畫藝術行為,更大地發揚光大;
三、「仁「與」愛」
1,仁: 中國儒家學派道德規範的最高原則,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係;
2,「仁」為「愛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仁與義 ,把仁義看作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其「義」,指正路,「義,人之正路也」;
3,「仁」與人的表現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如以仁為本體;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對朋友為信對國家為忠,對人則有愛心。
4,仁,內容包涵甚廣,核心是愛人。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把仁政說與王道政治聯絡起來。
人皆有仁愛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張「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四、「仁政「重在民生、富民富國
1,仁政「保息養民」,民富而安之,從而實現富民強國,使眾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滿足而富裕,然後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為施教的前提和基礎,可見對富民的重視。
2,物質財富得到很大的豐富和滿足,滿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會使民眾達到仁的境界而國安。而民窮則爭,爭則起**,國難以治。可見民富才能國安,使老百姓安居樂業,民富而國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點;
3,「仁」的四方面
(1)、對待「仁」的態度,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達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於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2)「仁」的價值,是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的學問,「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3)「仁」的表現方式是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只有內心以「仁」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
(4)「仁」的實踐價值,是把關注的焦點投向社會,投向現實,時刻關注現實生活中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問題。為崇高「仁」的境界,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準則的事 ,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
2樓:艾倫
倫理學上儒家注重自身修養,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謂人與人之間應注重和諧的關係。
對待長輩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間要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分內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統治者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對待上司要忠誠,「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人要有抱負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要尊重知識,「朝聞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以及「君子遠庖廚」等。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禮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統」,其政治學主要闡述君臣關係、官民關係。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學的代表性主張。在現實政治的問題上,儒家要求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雙方都要承擔義務,從理論上說,被統治者有權利反抗不正常承擔義務的統治者。
「仁政易行」則提倡分清「不能」與「不為」之間的區別,即「做不到」與「不去做」之間的差異。而其「無恆產,因無恆心」也體現了民本思想。
儒家的簡介:
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使儒家受到重創。
而後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
「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乙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需要區分開來。
3樓:三句話傳奇
互敬互信
倫理學上儒家注重自身修養,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謂人與人之間應注重和諧的關係。
對待長輩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間要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分內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統治者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對待上司要忠誠,「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人要有抱負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要尊重知識,「朝聞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以及「君子遠庖廚」等。
仁而有序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禮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統」,其政治學主要闡述君臣關係、官民關係。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學的代表性主張。
在現實政治的問題上,儒家要求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雙方都要承擔義務,從理論上說,被統治者有權利反抗不正常承擔義務的統治者。「仁政易行」則提倡分清「不能」與「不為」之間的區別,即「做不到」與「不去做」之間的差異。而其「無恆產,因無恆心」也體現了民本思想。
在國際政治方面,儒家主張「華夷之辨」。華夷之辨在古代促進了中原先進文化的傳播,在近代則成為中國現代化的障礙。
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仁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會成員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禮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會的道德秩序,使社會成員對自身的社會地位都有穩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社會成員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就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社會成員普遍認可社會的道德秩序,遵守符合自身具體情況的道德規範,造反作亂就沒有道德依據(即沒有意識形態基礎)。
社會成員既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又沒有造反作亂的意識,社會就可以長治久安。所以儒學是一種超越社會形態和階級形態的社會統治方略和社會管理學說。儒學在歷史上曾經作為我國奴隸社會某些諸侯國在某些時期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時又是我國整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這一史實,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仁和禮的關係是仁禮一體。不講仁只講禮,禮就不會被社會成員普遍認可,就會遭到反對;不講禮只講仁,社會成員不受道德約束,就會由思想上的無**狀態引發現實中的無**狀態。所以仁和禮是不可分的。
社會發展會使人們的道德觀念發生變化,禮的一些具體內容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而予以改變和調整,這種改變和調整是仁的體現。
●儒學「仁禮一體」的體系中包含了法的內容,禮和法應該很好的結合。禮的作用主要是預防犯罪,法的作用主要是懲罰犯罪。對犯罪個體的懲罰不是法的全部意義,懲罰所能產生的社會影響(即能不能從總體上減少全社會的犯罪)才是懲罰的主要目的。
建立分層踐行的「以禮為體,以法為用」的禮法體系,是實現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民貴君輕」,表明儒學不是把「君」置於學說的中心,而是把「民」(即人民大眾)置於學說的中心。儒學對「舜娶而不告」和「湯武革命」的贊成,表明儒學不是片面維護居上位者的利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內涵一方面是:
君守君道臣守臣道,父守父道子守子道;一方面則是:君守君道是臣守臣道的前提,父守父道是子守子道的前提。所以,在居上位者違背仁和禮的時候,居下位者是可以採取積極的或消極的手段來維護仁和禮的。
所以,儒學的本質就是大眾儒學,其根本精神是維護國家社會的和諧執行。儒學不僅是中國古代的社會統治和社會管理學說,而且與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學說,乃至民主革命學說和共產主義說都是相容的。
●「禮之用和為貴」,表明禮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標,就是創造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及全社會的和諧。儒學認為,踐行仁禮和維護仁禮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湯武革命」和「舜不告而娶」的目的是「復禮」而不是作亂。
所以,他們不是在破壞和諧,而是在恢復被破壞了的和諧的基礎。所以,「湯武革命」與「克己復禮」在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創造和諧、促進和諧的行為。儒學承認一切人(尤其是居下位者)的維護仁禮的責任和權利,可以使人們(尤其是居上位者)在違背仁禮方面,不致走得太遠。
可令人們在破壞和諧基礎的道路上,不致走得太遠。因此,會對維護社會和諧產生積極作用。它同時也表明禮的根本精神是:
不同地位的人們之間的相互協調和相互尊重。所以,儒學文化是一種和諧的文化。
4樓:穗子和子一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仁」字始見於儒家經典《尚書·金滕》:「予仁若考。
」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為儒家最高道德規範,提出以仁為核心的一套學說。仁的內容包涵甚廣,其核心是愛人。
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儒家把仁的學說施之於政治,形成仁政說,這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孟子在孔子仁說的基礎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說,要求把仁的學說落實到具體的政治治理中,實行王道,反對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樂業。孟子提出一些切於實際的主張,重點在改善民生,加強教化。其首要之點是「制民之產」,要求實行「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5〕。把仁政說與王道政治聯絡起來。認為人皆有仁愛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張「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16〕。
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則天下難以治理。孟子認為,即使是百里小國,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會歸之而王。他對梁惠王說: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17〕行仁政須落實到「省刑罰,薄稅斂」,發展農業生產等要事上來,只有這樣,才能鞏固國家經濟政治生活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修德行教,使仁愛之心推而廣之,即使是堅甲利兵也能戰而勝之。強調以仁政統一天下,進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評暴力,反對戰爭。這是儒家仁政理論的基本出發點。
結合逍遙遊談談對儒家的認識,談談你對儒家思想的認識???急!
莊子是道家學派,談什麼對儒家的認識?談談你對儒家思想的認識?急!仁政是儒家來思想中最大的毒瘤,自 它讓中國的統治者自以為自己無所不能,所以狂妄自大 它讓中國的老百姓把幸福寄託在明君和清官身上,所以始終擺脫不了苦難的命運,莊子曾認為儒家仁政是點數公尺粒來烹飪,選擇頭髮來梳理,因此,千年之後,必有人相食...
談談對母愛的理解談談你對母愛的理解
母愛也許是這個世界是最偉大無私的愛了。無論何時何地她都會惦記著我們。我是個不善於表達感情的人,剛才在 讀者 雜誌裡看到乙個簡短的文章叫 奇特的家書 使我非常震撼。我把這篇文章寫出來,供大家分享,作者是湟濱。奇特的家書 10多年前,我在一所民族學院讀書。班上除了少數幾個漢族學生外,大部分同學都是少數民...
談談對哲學的理解談談對哲學的認識和理解
哲學非常模糊bai 重要特徵是du 終極 終極 就是到最後不zhi可超越之處 哲學追dao問內就容是要追問到不可追問的地方為止 整體 是哲學的維度,與終極相聯絡,終極是思維境界的擴充套件極限,而整體超越於終極 整體超越於不可追問,哲學追問趨向於總體 從認識的角度,哲學的特徵在於反思 哲學的反思從總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