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在《尚書·堯典》中,東西南北
都有別的叫法:嵎夷、晹谷
是東方,南交
是南方,昧谷
是西方,朔方
、幽都是北方
————————————————————————————————————————
《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厥民因,鳥獸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
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
」
2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人們一般用東、南、西、北中等方位名詞表示地理方位,而古代則複雜得多,除了用東南西北等表示地理方位以外,大致還有以下10種方法。
1.以陰陽表示
陰陽原指日光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我國位於北半球,山水一般逞東西走向,山水相間,山之南與水之北向陽,故山南水北為陽,反之為陰。"轂梁傳·僖公廿八年》:
"水北為陽,山南為陽。"許慎《說文解字》:"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志》中進一步指出:"山南曰陽,山北曰陰;水北曰陽,水南曰陰。"帶有"陰"或"陽"的地名,正是體現其地理方位,如:
"華陰"在華山之北,"衡陽"在衡山之南,"江陰"在長江之南,"淮陰"在淮水之南,"漢陽"在漢水之北"洛陽"在洛水之北……
2.以五行表示
五行通常被認為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到了漢代,五行與地理方位組成了配合關係。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義》篇曰:
"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後,土居**……是故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屬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
3.以五色表示
古人以青、赤、白、黑、黃五色與木、火、金、水、土五行相配,又與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對應。許慎《說文解字》:"青,東方色";"赤,南方色";"白,西方色"。
在"黑"字下,段玉裁補注"北方色也"。《論衡·驗符》說:"黃色為土色,位在**。
"明代楊慎說得明白:"木色青,故青者東方也;木生火,其色赤,故赤者南方也;火生土,其色黃,故黃者**也;土生金,其色白,故白者西方也;金生水,其色黑,故黑者北方也。"
4.以四季表示
在古代,春夏秋冬四季也被納入五行體系,與東西南北地理方位相對應,可互為替代,"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屬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董仲舒《春秋繁露》)古詩文中常把"西風"稱作"秋風"或"金風"。東風
5.以四獸表示
古人以蒼龍(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四神獸"分別表示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即"四方四神"。班固《白虎通義》雲:"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
蒼龍(青龍),以一條騰龍為圖案。朱雀,以乙隻飛鳥為圖案;白虎,以乙隻躍虎為圖案;玄武,以一條蛇纏著乙隻烏龜為圖案。我國古代宮城的四方城門以及橋梁、湖泊等也常用四神獸來命名,如青龍鎮位於東海之濱。
長安、金陵等,其北門稱玄武門,南門稱朱雀門。"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南京朱雀橋,東晉咸康時所建,為橫跨秦淮河的浮橋,又稱南航。
南京的玄武湖位於鍾山之北,東晉初年曾被稱為北湖。
6.以左右表示
古人習慣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東西與左右常可互相替代。魏禧《目錄雜說》雲:
"江東稱江左,江西稱江右,自江北論之,江東在左,江西在右耳。""幹曰:'丞相放心,乾到江左,必要成功。
'"(《群英會蔣幹中計》)江左即江東。"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揚州慢》)宋代揚州屬淮南東路。
"姜伯約屢出隴右。"(鍾會《檄蜀文》)隴右即隴西。
7.以八卦表示
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種圖形符號。八卦排列順序一般是:幹、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與地理方位的配合關係是:
震代表東方,離代表南方,兌代表西方,坎代表北方,此為"四正";撰代表東南方,坤代表西南方,幹代表西北方,艮代表東北方,此為"四隅"。
8.以數字表示
數字與五行相配合也可表示地理方位。揚雄《太玄》:"
一、六為水,
二、七為火,
三、八為木,
四、九為金,
五、十為土。一與六共宗(居北方),二與七為朋(居南方),三與八成友(居東方),四與九同道(居西方),五與十共守(居**)。"
9.以天干地支表示
古人把天乾和五行結合起來表示地理方位,流傳的口訣是:"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戊己土。"古人也用地支表示地理方位。
王莽時曾開闢一條從關中到漢中的南北通道,叫作"子午道"。顏師古解釋說:"子,北方;午,南方也。
言通南北道相當,故謂之子午耳。"連線地球南北兩極的假想線(經線)叫"子午線"。卯時是日出東方時,故以"卯"表示東方;酉時是日落西方之時,故以"酉"表示西方。
10.以星宿表示
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在黃道赤道兩側一周,選取了二十八個星宿作為觀察天象的標幟,稱為"二十八星宿"(各星宿包含2~22恆星)。二十八星宿以七宿為一組,共分四組,分別配以四隻守護聖獸組成一套完整的星相學說:
東方蒼龍七宿: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
北方玄武七宿:斗宿、牛宿、女宿、虛宿、危宿、室宿、壁宿
西方白虎七宿:奎宿、婁宿、胃宿、昴宿、畢宿、觜宿、參宿
南方朱鳥七宿: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張宿、翼宿、軫宿
二十八宿與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是古代中國劃分天區的標準,在古典詩詞中,往往以此表示方位或地域。
3樓:匿名使用者
嵎夷、晹谷是東方,南交是南方,西日、昧谷是西方,朔方是北方
出自《尚書·堯典》
『朔』代表北方,其它三個方位的代表漢字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從網上搜尋結果是
東方:嵎夷、晹谷;南方:南交;西方:昧谷;北方:朔方、幽都 。
古文中朔風是指北方的風,那南方的風應該是什麼呢?
5樓:匿名使用者
朔風不僅可以指北方的風,也可以指冬天的風。
一年四季,風各有名:春天為內和風,容夏天為薰風,秋天為金風,冬天為朔風。和、薰、金、朔四樣風分別與四季相對。
相應地,南方的風當然可以稱之為南風,別稱還有很多,如:
1.薰風。和暖的風。指初夏時的東南風。《呂氏春秋·有始》:「東南曰薰風。」
2.凱風。 《詩·邶風·凱風》:「凱風自南」 毛 傳:「南風謂之凱風。」
中國的古稱為什麼是「華夏」?「華夏」的寓意是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華夏由來有多
種說法。
第一種認為,「華夏」是民族的名稱。 這種觀點又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我國古代以「夏」為族名。
「夏」這個名詞則由「夏水」而得。通常所說:「華夏族定居在華山之周,夏水之旁,故而得名。
」另一種說法認為,華夏實際上是歷史上夏族的乙個分支。古老的夏族曾生活在甘肅、陝西、山西一帶,後來這個民族不斷向四處遷徒,逐漸形成「東夏」、「西夏」、「大夏」三部分,後來大夏變為夏族的總稱,也是夏族的美稱。
第二種觀點認為「華夏」是地域文化概念。這種觀點分兩種說法。一種認為,
以文化高低定名。文化高的周禮地區稱為「夏」,文化高的民族為「華」。「華」、「夏」合起來,稱為「中國」。
反之,「中國」以外的四方的文化低的地區和民族,就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後來華夏不斷壯大,凡是接受華夏文化的各個民族,大都納入了傳統華夏族的範疇,華夏成為中華民族的稱號了。另一種說法認為相傳,我國歷史上第乙個朝代是夏朝。
古時候,黃河流域一帶的先民自稱「華夏」,或簡稱「華」、「夏」。 「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也是漢族前身的稱謂,所以「華夏」至今仍為中國的別稱。
對於以上二種觀點我個人認為:夏這個古老的夏族曾生活在甘肅、陝西、山西一帶,後來這個民族不斷向四處遷徒、擴張,占領了黃河中下游地區即現在的中原地區,被夏人統治地地區當然簡稱夏了,所以夏人當然是中原之人。夏人統治的地區西起甘肅、東到黃河下游當時來講非常之大,所以夏又有「大」之意。
但是「華」字又是怎麼來的呢?
張一方先生認為:由左傳引文可見,華為榮,夏為大等解釋均為不妥。這似乎只是中華成為泱泱大國以後的望文生義。
華夏應類似炎黃,源於實體,並非形容詞。夏應源於中國歷史上的第乙個王朝,夏朝的名字。正如陰曆又名夏曆,據說因為夏朝就已經採用此歷。
華先於夏,與夏並稱,故**應相似。遍閱辭源、古典,華應該源於中華始祖伏羲的故土,華胥國之名。華胥國據考古發現,我們推測大約的時間應是從伏羲誕生前到炎黃出現時相當於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約為西元前4600-2023年,地域主要為甘肅西部、陝西渭河流域及黃河流域之一段。
然而,《說文》載:「夏,中國之人也。」觀其字形,上為頭,中為軀幹,兩側為手,其下為足。
頭頂上為象徵權力的木板,兩手叉在腰間,身體支撐點放在一條腿上。整個形象威嚴、自信、孔武有力。夏明明是畫的乙個人為什麼是大或者是中原之意呢?
唐善純先生從語音學考證,試圖揭開了塵封千古的歷史之謎。華,上古音:曉魚切(xoa)或匣魚切(yoa);夏,上古音:
匣魚切(yoa)。「二字音近義同,竊疑仍是一語」。《左傳.定公十年》(孔子曰):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夏、華對舉,同義反覆,是其明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夏、華其實是一回事,只要揭開「夏」字之謎,「華」 字之謎便迎刃而解。
然而被奉為漢字源頭的甲骨文中卻沒有「夏」字。按理說,商是滅了夏而建立的,在數萬計的甲骨文中有年、春、秋唯獨沒有「夏」這個字。咄咄怪事!
甲骨文是乙個比較成熟的文字,按理說夏應有較原始的文字,但據考古沒有發現夏朝關於文字的蛛絲馬跡。
由此,可推斷夏不是漢藏語系的建立起來的政權。那麼夏是什麼民族呢?我們還是從夏的建立者禹的身世說起吧。
《淮南子·修務訓》:「禹生於石。」這與東方民族的卵生傳說明顯不同,是受西方羌族崇拜白石有關。
《詩經》:「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土方」,原本理解為土地即四方,但甲骨文的揭密,讓我們知道「土方」是商西北的乙個方國。
郭沫若考證為:土方即戎狄。禹的部落稱為夏后氏,而《史記匈奴傳》也說匈奴的先祖是夏后氏。
「匈奴」急讀即「胡」。《廣雅·釋詁》:「胡,大也。
」胡與夏上古音同音又同義。因此,夏與匈奴是同乙個名稱的演化,禹必是匈奴人。
匈奴語是屬於阿爾泰語系,ya這個詞根在阿爾泰語系中有「高」、「大」之意。前面講到夏,上古音:匣魚切(yoa),也有「大」之意。
揚雄《方言·一》:「自關而西,**之間,凡物之狀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上古時**為戎狄聚居區,保留阿爾泰語系的詞根,毫不見怪。
由此可見,夏是阿爾泰語系ya的音譯,本譯為大。
華是阿爾泰語系ya的另一種音譯,與夏同義。2023年陝西藍田發現的銘文曾出現「華夷」一詞,據郭沫若考證為:北方的阿爾泰人。
《尚書》中蠻夷猾夏的「猾」,孔子認為是亂,唐善純先生認為是「華」。因為猾亦作滑,春秋時期的滑國被認為是狄人所建,《粱書》將西域白匈奴所建之國稱為滑國。歷史學家們一般都認為所謂「滑」即匈奴的簡稱「胡」的音譯,而胡與夏上古音同音又同義,所以再次印證華夏同義反覆,為大之義。
綜上所述,我們從唐善純先生的思路可以看出,商滅了夏以後占領了夏地即中原地區,所以華夏有中原之義。夏曾經長時間稱霸中國北方地區,所以很多生活在這一地區的人都借用阿爾泰人的威名。正如蒙古的稱謂,原本蒙古只是乙個部落,成吉思汗統一了中國北方,建立了強大的蒙古帝國,原本不屬於蒙古部落的塔塔爾、汪古惕等部落也紛紛自稱蒙古,以此自我吹噓。
這一說的提出,也許傷害了某些人的民族自尊心,但是我們要知道,漢族本身就是眾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呀!
華夏到底是民族的名稱;是地域文化概念;或是國名;還是阿爾泰語系中的匈奴之義?撲朔迷離、眾說紛紜,華夏的由來終究還是個千古之謎!
指南針為什麼不叫指北針指南針指的是北方為什麼不叫指北針?
指南 的詞義有指導或準則之意,而 指南 於 司南 兩者僅一音之轉。在漢至唐的文獻中,讀者可讀到諸如 事之司南 文之司南 以及人之司南等詞語。唐代以後,在社會科學中,司南 一詞完全為 指南 所取代。唐代以後,司南 磁勺 奇蹟般地銷聲匿跡,因是磁針已經問世。擴充套件資料 指南針也叫羅盤針,是我國古代發明...
明明指向北方,為什麼要叫指南針而不叫指北針
指南針是 bai中國古代最偉du 大的四大發明之一,有些常識的人zhi都知道。但是不dao知道你們有沒有發內現,平常 容我們用的指南針,甚至是智慧型手機裡的指南針,紅色的箭頭都是指向北方的。而且指南針的前身 司南 也是指向北方的,並不指向南方,那為什麼要叫指南針而不叫指北針呢?這與我國對方位的認識有...
古代北方匈奴是何國,何族,中國古代匈奴部族自稱何族
你問的不妥,匈奴不是乙個國家也不是乙個民族。匈奴是個歷史悠久的北方民族集團,中國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漢初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游牧民族。近代西方主流歷史學家一般認為來自中亞的匈人,與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歡以馬征戰與結盟的混合游牧民族,但只是民族集團而非同種族群。王國維在 鬼方昆夷獫狁考 中,把匈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