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見薇知著
看到這個問題就點進來了,還真是沒想仔細過這個問題,莫名感興趣,於是經過我剛才的思考暫時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想到的是中國古代以竹簡為寫作載體的歷史,就像大家所瞭解的那樣,竹簡是一卷卷的,而且很長,一般寫到哪捲到哪,不會全部鋪開。還有個前提,從古至今人們大多數以右手寫字為主。這樣不難理解,如果竹簡是從左側開始寫,那麼右側的竹簡會硌右手,可能因此久而久之從右自左的寫作順序就形成了。
那麼有人會問為什麼一定是豎排而非橫排呢?如果是橫排,從竹簡上端往下寫,也會硌手、硌胳膊。那麼如果是橫排從竹簡下端往上寫呢?
好像行得通哎,不會硌手,而且不會存在左右的問題。於是,想到這我又想不通了。
於是這時我想到漢字最早的載體並不竹簡,而是甲骨文,會不會跟甲骨文的寫作順序有關呢?或者是否跟某些思想有關?
的確,檢視甲骨文的讀寫順序,也是如此。我們知道文字是一種文明的體現,其中蘊含了古代人的智慧,並且文字的發展受到思想、信仰、社會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古代人講究“天人合一”,認為天是一種神聖的存在,天生萬物,俗話中的“老天爺”就是最世俗的體現。
因此漢字的寫法從上而下也就成為習慣。且我國古代以右為大,大概是由於右手負擔了大部分的勞動任務,價值和創造力比左手更大。
其實,對於古代人來說,漢字本身就是一種神聖的存在。“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可見,寫字本來就是一種神聖到足夠讓人們為之形成儀式感的事情。
結合剛才的文化思想,那麼從上到下,從右到左就顯得那麼合理、自然了。
漢字文化的確博大精深,每每讀到古代詩書文章精彩之處,都會為古代人的睿智所動容,因此寫字和讀書在今天也仍然值得被人們當做一件神聖的事情。讓我們讀起來,寫起來吧。
2樓:水桐華
古人寫字,都是豎行排列,又是從右到左。這種習慣在我們看起來,荒唐又彆扭。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
有人說,最直接的原因,應該與用毛筆寫字,和寫在竹簡上有很大關係。
先說豎行排列。因為古人用來寫字的竹簡是一片一片的,寫字的時候只可能從上到下,一片一片地寫,絕對不可能從左到右,那樣是沒法寫的。而且假設竹簡繩子斷了,脫落了,混在一起了,你基本上是不可能把它重新編排的。
或者某一塊爛了,你想換一塊也非常的麻煩。
這些說法看起來是很有道理的,其實不然,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要知道,字並不是從用竹簡寫才開始有的,書寫工具也並不是最早就是毛筆。最早的甲骨文,那是用刻刀刻在龜甲獸骨上,刻在石頭上的。
仔細看甲骨文,我們會發現,龜甲獸骨上的字,也是豎行排列,也是從右到左刻起來的。這又怎麼解釋呢?龜甲獸骨以及刻刀,就不存在竹簡和毛筆那些問題了,為什麼依然是這樣的呢?
換句話說,古人豎行排列,以及從右到左書寫的習慣,並不是從竹簡、毛筆開始的,而是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其實,一個民族任何集體習慣的形成,都不應該是形而下的,物質主義的去理解,而應該是這個民族一種長期的心理積澱,而這種長期的心理積澱,應該是文化的。
有一句笑話:說古人的書為什麼要豎行排列呢?因為古人很尊重書,很相信書作者說的話,他在讀書的時候,只有從上到下讀,才會不斷地點頭,表示認可。
而今人讀書,他對書不夠尊重,也不相信作者寫的那些東西,所以是從左到右,他表示的意思是不斷地搖頭。這個笑話是用來諷刺現代人寫東西粗製濫造,但同時也表明了古人對文字對書籍的尊重。
事實也是如此,《淮南子》記載: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這說明了古人把文字當成一種非常神聖的事物,因為當成神聖的事物,所以值得人們足夠的尊敬。
在文化心理上,古人是以右為大的。為什麼以右為大呢?這應該是出於對最勤奮的右手的尊敬,因為我們右手乾的事情總是最多的。
也就是如此,古人在寫字的時候總是從右到左。這種尊重,還不只是體現在書寫習慣上,還體現在寫字之前。我們古人寫字之前都是要焚香沐浴淨手的。
而再說從上到下的書寫習慣,這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人認為,智慧都是從上天來的,是上天給予的,從上到下寫,也就是連通天地,開啟通往上天的道路。
這種“以右為大”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書寫中的體現,也不是某一個人規定的,而是在人們長期對文字的尊敬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儀式感,這種儀式感最後積澱在民族的文化心理上,就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而我們現代人不尊重書籍,不尊重文字,對書寫沒有敬畏之心,胡編亂造,缺乏儀式感,想想我們的古人,我們真應該臉紅啊!
中國古代書法豎寫時,為什麼要從右往左排?
3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古人之所以豎著寫,是因為在造紙術發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簡牘上寫字的。而竹木簡牘都是窄長的竹木片,用繩串起來可捲成冊。“冊”字就是簡牘的象形字。
而開啟卷冊自然是右手執端,左手方便。所以,書寫也就是自上而下,從右往左了。
其次,從漢字的特點和人的生理習慣來看,因為是右手寫字,左手執冊,一個字的筆順自然是從上至下,自左而右的方便。如果從右往左寫,寫左半部時,毛筆勢必擋住右半字形,不便於安排結構,影響結字的美觀。而每個漢字的末筆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寫完上一字的末筆緊接著寫下一字的起筆,豎式書寫比橫式書寫更方便,更便於筆勢的連貫。
第三,漢字書寫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為君,為父母;下為臣,為子女。右為大,左為小。
“無出其右”就是沒有超過的意思。竹簡的書寫,是一片片單片寫好後再裝訂的,不存在書寫之前的問題,倒是有書寫之後(竹簡順序)排列的問題。一般是左手持簡,右手寫字,寫好後自然由左手放下,既然是由左手排列的,向左排開大概比較順。
4樓:羽毛和翅膀
用毛筆寫在竹簡上的,因為一般用右手寫字,一片一片的寫,一卷竹卷開啟後,捲起的一頭放在左邊,展開的放在右邊,所以古時文字從右向左寫。現在的寫法是從西洋傳入的,西方人用鵝毛筆寫,寫字橫著寫,從左至右寫是為了不蹭髒未乾的墨跡。
古代書院布局對現代的影響,中國古代書院教學與管理對當今教育的影響。
三進式書院,第一進為門廳,第二進多為三到五開間的講堂,第三進為先賢祠堂 文昌閣回或魁星樓 答 藏書樓等。其餘的生活附屬性建築如齋舍 客館等則分列於中軸線的兩側。在書院的主體建築安排上,沿著中軸線的漸次推進,先賢祠堂等祭祀類建築一般都安排在大堂和講堂之後,這樣不僅突出了書院以講學為中心的教育功能,也體...
要全面了解中國古代神話體系要讀哪些書
原中國神話學會會長袁珂先生著 中國神話傳說 從盤古到秦始皇 是 中國古代神話 的最新修改版,是中國神話學專家袁珂先生一生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其因專業系統且通俗易懂,出版三十年來,受到了國內外讀者的廣泛歡迎,並且被翻譯成俄 日 朝等多種語言,並且對亞洲地區中國周邊國度自編神話具有主要的影響,它們都是...
中國古代是怎麼生產鹽的,古人怎麼製鹽
明代宋應星的 天工開物 將鹽分作 海 池 井 土 崖 砂石 等六種。鹽的生產在我國已經有五六千年的悠久歷史,最早發現的是海鹽,約西元前26世紀初至前22世紀到約前21世紀初的五帝時代發現池鹽,戰國末期發現井鹽。古代製鹽的方法是和它的存在狀況聯絡在一起的。夏商周三代時期,我國的岩鹽就很出名,呂氏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