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此詞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有宋一代婉約詞的傑出代表.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悽婉動人.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後情景.
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麴”之一.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瞭地點和節序.《禮記•月令》雲:
“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在農曆七月.然而詞人並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
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對長亭晚”一句,中間插刀,極頓挫吞嚥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淒涼況味.這三句景色的鋪寫,也為後兩句的“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
“都門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他的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餚,詞人毫無興致.
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衝突何其類銳!
這裡的“蘭舟催發”,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於是後面便迸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
真是力敵千鈞!詞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內心獨白.這裡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為領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
“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里修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一層濃似一層 ;既曰“千里”,又曰“闊”,一程遠似一程.
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捨的別情.
上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並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極言時當冷落淒涼的秋季,離情更甚於常時.
“清秋節”一辭,對映起首三句,前後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
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況味,遙想不久之後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迴,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悽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這句景語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
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雲: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 ,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說,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一性,而後面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
“此去經年”四句,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煩惱.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遙應上片“ 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以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此詞之所以膾灸人口,是因為它在藝術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記載說,以此詞的纏綿悱惻、深沉婉約,“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這種格調的形成,有賴於意境的營造.
詞人善於把傳統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的境界表現出來,意與境會,構成一種詩意美的境界,繪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全詞雖為直寫,但敘事清楚,寫景工緻,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景畫面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雨霖鈴上下片是怎麼巧妙過渡的?
2樓:
恩,一句句分析的。可以看看哦。
詞的上半片主要是寫臨別時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寫別後的情景。
開首三句,著重的是在釀造一種足以觸動離情別緒的氣氛,先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礎,以增強下面抒寫情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抒情,是融情入景,是即景抒情,從抒情寫景中可以看出時間和地點,不能簡單作敘事或寫景理解。
“都門帳飲無緒”兩句是實寫不忍別又不能不別的情況。從這種依依不捨的情況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無緒是已經達到了“黯然魂銷”的程度。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進一步刻畫兩人難捨難分的形象。看來似很簡單,實則是情感的集中表現,是很真摯動人的。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兩句是由當前情景過渡到以後情景的寫法,也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的寫法。“念”字一直貫注到下半片別後心情的描寫。
下半片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兩句是特提,把個別的特殊的現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現象,也就擴大了這首詞的意義。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頂接上面“念去去千里煙波”兩句而來,是深一層的想念。這也是情景交融的寫法。集中了許多觸動離愁的東西來表現他這次的愁懷。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四句是更深一層推想到離別以後慘不成歡的情況。
只從“良辰好景”和“千種風情”這種特別美好的場合中來說明光景等於虛設,風情與誰共語,那平常日子的難捱就更不消說了。這是一種簡練的寫法,在意(內容)不在筆(字句)。
3樓:匿名使用者
上片由事寫到景,下片由景轉到情。
做著上片先寫離別的事件,什麼都門帳飲,什麼蘭舟催發,很自然的轉到在舟邊河畔看到的景色,即千里煙波,暮靄沉沉。任何人包括你看到這樣的景色再加上又是離別之際,你會想到什麼感到什麼?呵呵,當然是感傷!
作者正是以飽含傷感情緒的景結束上片,再從景中把傷感之情剝離出來開頭下片。
高明之處在於,多情自古傷離別這句話在上篇結束的景色中已讓讀者先感受到了,下片再直接寫出來顯得更加自然和順暢,一氣呵成,讓人沒有上下片的感覺,渾然使這首詞為一體。自然、順暢,這是寫作最難之處,柳永做到了,所以他才傑出。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上片結尾已讓讀者感受到了一種傷感之情,下片就先泛寫離別之情,第二句突然用“更那堪”重新點出季節,表明今天的離別比自古以來的離別更讓人傷感,可以和《紅樓夢》的《秋窗風雨夕》中的“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比較著把玩,在一般作家筆下,讀者也許只能感受到傷感,而在上述兩位大哥筆下(柳永和曹雪芹)讀者感受的是傷感的最高階(+est),高啊!
4樓:
此詞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有宋一代婉約詞的傑出代表。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悽婉動人。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後情景。
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麴”之一。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瞭地點和節序。《禮記•月令》雲:
“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在農曆七月。然而詞人並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
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對長亭晚”一句,中間插刀,極頓挫吞嚥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淒涼況味。這三句景色的鋪寫,也為後兩句的“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
“都門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他的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餚,詞人毫無興致。
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衝突何其類銳!
這裡的“蘭舟催發”,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於是後面便迸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
真是力敵千鈞!詞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內心獨白。這裡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為領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
“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里修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一層濃似一層 ;既曰“千里”,又曰“闊”,一程遠似一程。
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捨的別情。
上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並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極言時當冷落淒涼的秋季,離情更甚於常時。
“清秋節”一辭,對映起首三句,前後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
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況味,遙想不久之後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迴,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悽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這句景語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
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雲: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 ,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說,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一性,而後面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
“此去經年”四句,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煩惱。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遙應上片“ 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以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此詞之所以膾灸人口,是因為它在藝術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記載說,以此詞的纏綿悱惻、深沉婉約,“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這種格調的形成,有賴於意境的營造。
詞人善於把傳統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的境界表現出來,意與境會,構成一種詩意美的境界,繪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全詞雖為直寫,但敘事清楚,寫景工緻,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景畫面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雨霖鈴的意境雨霖鈴眾多意象營造了什麼意境感情
你好!此詞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有宋一代婉約詞的傑出代表。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淒婉動人。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後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 宋金十大曲 之一。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序。禮記 應該這麼翻...
《雨霖鈴》柳永的詩文詳情
寂寞才說愛 一 雨霖鈴 寒蟬悽切 宋代 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二 譯文...
雨霖鈴與聲聲慢表達情感的不同聲聲慢與雨霖鈴情感表達方面的異同點
聲聲慢 主要表現的是作者喪夫後的百無聊賴與孤寂的情感。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度 寫出了作者對丈夫的思念。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知滴滴,這次第,怎乙個愁字了得 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淒楚無依。雨霖鈴 是描寫一對情人依依惜別時的難捨難分,以及作者想象離別後的孤寂漂泊。聲聲慢 尋尋覓覓 宋 李清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