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在水一方
1、定義不同:
廟號通常是開國皇帝對血源始祖、得姓始祖或者始封之君的追封。
諡號是對去世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2、起源時間不同:
廟號起源於商朝,早在商朝就已設立,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諡號始於西周,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長短字數不定,或一兩字,或二十餘字,字數不定。
諡法初起時,只有"美諡"、"平諡",沒有"惡諡"。善、惡"諡號"則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後,即周厲王因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等被諡為"厲",另外還有"私諡"。
3、使用的時間不同
廟號古代帝王死後,給他在太廟裡奉祀時追尊的名號。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進行評定後,給予褒貶或同情的稱號。
2樓:守直播
諡號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帝王的諡號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諡號誕生於西周早期。
廟號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
廟號常用”祖”字和“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繼任的皇帝一般稱為“宗”;自西漢到隋唐的皇帝多稱諡號,自唐朝到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文人和大臣可以用諡號,但是不能用廟號;
擴充套件資料
諡號的選定根據諡法,諡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諡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上諡,即表揚類的諡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
下諡,即批評類的諡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幽”表示“壅遏不通”、“靈”表示“亂而不損”等。
下諡之惡諡:如厲、野、誇、躁、伐、荒、煬、戾、刺。
平諡,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上述三類諡號,一般屬於官諡。
私諡: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諡號。
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諡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大致有以下幾種:
太祖、高祖開國立業。
太宗、聖祖發揚光大。
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譽,但也指世系傳承發生偏移。
仁宗、聖宗、孝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
世祖是中興之主。
哲宗、興宗、成宗是守成之君。
憲宗、宣宗功業不足、有功有過。
寧宗過於懦弱。
德宗遭遇動亂被迫逃亡。
高宗由盛轉衰。
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
文宗文弱無能。
武宗偏好武力。
度宗、定宗僅是過渡君主,影響不大。
穆宗、光宗在位時間短且作為少。
熹宗昏庸腐朽。
哀宗、思宗則應用於較為悲情的亡國之君。
3樓:匿名使用者
文人或者大臣是沒有廟號的。而且兩者的區別在於:
廟號與諡號都是在帝王死後才有的。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一個廟室,供後人祭祀,並取一個名號,這就是廟號。
廟號起源於商代,秦王朝短命,沒有廟號。不是每個帝王都有廟號,一般是那些具有傑出貢獻的帝王,後人才會為其立廟供奉,才有廟號。
自漢以後,廟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不成文規則,一般開國者大多稱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後的稱太宗、高宗、世宗、英宗、中宗等。諡號,又簡稱為“諡”。是封建社會時,在人死後根據其生前的事蹟給予的帶有褒貶性質的稱號。
獲得諡號的人可以是帝王,也可以是臣民。 武帝與太宗應該都是廟號。
4樓:
諡號是皇帝死後按其生平事蹟評定褒貶的稱號。早在西周時期,諡號便已在貴族之間普遍採用。秦始皇為突出帝王的尊嚴,不允許群臣和後人對自己有所評議和指摘,下令廢去對皇帝之諡。
西漢呂后當權時加以恢復,一直沿用到清末。諡號本應反映去世皇帝一生的功過,但實際上多用推崇溢美之詞,而且字數越來越多。如清光緒帝愛新覺羅·載□2023年去世,被諡為“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皇帝的諡號。
諡號一般是在皇帝死後由禮官擬定,報請新皇帝裁定公佈。在改朝換代之際,也有由新王朝為前朝末帝定諡號的,如清朝建立後,曾為明朝的崇禎帝朱由檢定諡為莊烈愍皇帝。③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特起的名號。
秦始皇自以為其統治可傳萬世,因此以世系為廟號。漢代恢復古禮,以“祖”或“宗”作為廟號,在“祖”或“宗”之上再選擇一個符合去世皇帝“功業”的字眼,如西漢創業的劉邦,其廟號為“高祖”;唐朝李世民的廟號為“太宗”等,其他如世祖、真宗、仁宗等不一。清末光緒帝死後被稱為德宗,此亦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皇帝廟號。
④陵寢是皇帝死後安葬的地方,其名號一般是根據去世皇帝生前的功過和世系而命名。開國皇帝之陵一般稱為“長陵”,其後諸帝則應依其事蹟和世系來命名,諸如康陵、定陵、顯節陵等。也有以所在地命名的,如霸陵、首陽陵等。
為皇帝建陵後,還要設定守陵奉祀之官以及禁衛和陵戶。
5樓:匿名使用者
廟號是帝王駕崩後在太廟中祭祀的稱謂。
諡號是對先帝的評價。
6樓:雪人冰兒
這個問題我已經是第三次看到了,看這裡吧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407711.html
還有這裡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434473.html
7樓:匿名使用者
廟號就是在一個皇帝死後將他供奉在皇室七廟的牌位上時給予的稱號。一般開國皇帝 稱太祖,後繼者稱太宗。
如宋太祖,宋太宗,但也有例外,唐朝自開國高祖之後無帝不稱宗,太宗,高宗,玄宗,肅宗,代宗等等 。
說到清朝,其實廟號最長的是慈禧,遠不止30個字。
諡號就是一個皇帝 死後世人給予的封號,予以褒貶。但多是溢美之詞。如漢朝劉徹諡為“武”,劉啟為“景”,還有東漢的“獻”帝,都是好辭。也有例外,如隋“煬”帝,陳後主也被諡為“煬”
8樓:匿名使用者
諡號一般都很長,而廟號也就一兩個字。如遼穆宗的諡號是孝安敬正皇帝,後面都跟個……皇帝,但也有短的諡號,如蕭道成的諡號是高皇帝。諡號不一定是皇帝的好壞,像遼穆宗這麼昏庸殘暴,還孝安敬正皇帝。
廟號才是真正說明皇帝的好壞,如金世宗完顏雍很能治國,便有了一個好廟號。昏庸殘暴的廟號:厲宗、紂王… 治國有方的廟號:
世宗、文宗、武宗。
9樓:大明一統
廟號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
清朝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諡號 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諡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諡號有帝王之諡,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諡,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諡,是門徒**或是鄉里、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諡號。帝王將相之諡在西周時即已出現。
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私諡可能始於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以後,稱諡在一段時間內仍存在。
諡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這是美諡;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這是惡諡;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一般人的諡號多用兩字,如岳飛諡曰武穆,海瑞諡曰忠介。
年號,廟號,諡號都有什麼不同?
10樓:沉雨落鳳
年號是帝王用以紀念的名號,而廟號和諡號都是當一個人死後,對他做出的一生的評價。
廟號和諡號的區別,在於廟號只用於帝王,而諡號可以用作帝王、后妃、大臣。
以下是年號、廟號、諡號各自的簡介:
1、年號,是中國曆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往往也是時運變化的標誌。按慣例,新君即位大多會頒行新年號,稱為改元。年號蘊涵著帝王君臨天下、宣示正統的特殊意義,君臣朝野為之矚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腸,絞盡腦汁。
2、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周朝確立諡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
廟號制度被廢止。秦朝連諡號制度也廢止了。
3、諡號,為東亞古代君主、諸侯(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遲至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諡號的做法已比較多。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11樓:夢夢在俺
年號、廟號、諡
號三者之間的區別是;
一、年號是用來代表年份
二、廟號是帝王在供奉時所用的名號
三、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年號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
始創年號為建元。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
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
廟號廟號是東亞地區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隋以前,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合於太廟祭祀稱之為"祧","祧"這件事情有實際上的作用。
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諡號古代在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往往不是隻言片語就能敘述清楚,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總的來說,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
擴充套件資料;
古語云: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廟號、諡號、尊號及年號,皆中國古代國粹,並已伴隨**時代之結束而壽終正寢,飄然而去。
今朝予以審視回味,其感受如何,評價怎樣,必定是因人而異,見仁見智矣。
什麼是諡號,廟號,年號年號,廟號,諡號都有什麼不同?
諡號 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後追認的稱號。諡號內容相當於對被諡者生平的簡短評價。如 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 廟號 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相當於皇帝列祖列宗在太廟中的排位。一般來說,開國皇帝是他們皇家的 太祖 第二代是 太宗 第三代以後都是 宗 最後乙個沒人祭祀了,不能稱 宗 而...
帝號諡號廟號陵號尊號國號有何區別
帝號。簡言之,就是帝王的稱號。在封建社會,帝王乃 九五之尊 因此,他們的名字是不准直 呼 或直 書 的,必須找個替代詞,這種行為叫作 避諱 中國歷史上第乙個帝號是 皇帝 是秦始皇贏政為他自己起的。諡號。簡言之,就是帝王死後,繼任的帝王為死去的帝王另起的乙個稱號。另外,古代諸侯 卿大夫 大臣等有身份的...
中國古代諡號廟號年號尊號的詳細規則
廟號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 順治 稱世祖,玄燁 康熙 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乙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