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那麼孔子為什麼又願意給管仲那麼高的評價呢?看具體的對話。子路曰:
“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如其仁!”這天,一個學生叫子路的,來找孔子。讀《論語》,孔子這麼些學生裡面,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子路。
子路跟孔子,就像李逵跟宋江一樣。而且,我比較心態猥瑣的說一句,從做老師的角度說,你班上有一個子路這樣的學生,實在是幸福了。第一,不管你問什麼問題,他肯定第一個舉手發言;第二,不管他回答的是什麼,他一定答得不對。
其他人一看,說這個樣子還說個一頭的勁,我講得比他好啊,我也說兩句。這課堂氣氛就很活躍了嘛。子路比較戇,性情中人,慷慨就義是他的理想,所以他喜歡為公子糾盡忠的召忽,而對管仲這種好死不如賴活著的作風,是很瞧不上的。
“未仁乎”前面那個曰,主語還是子路,子路發表意見時常常很衝動,然後就挨孔子訓,所以這次話說了一半,他心裡也有點打鼓,這裡頓了一下,然後才問:“管仲算不上仁吧?”九是多次。
齊桓公多次聚會諸侯,可是大都是“衣裳之會”,不是靠的武力威脅。“你來,你不來我揍你!”這都沒有。
能這做到這些,靠的就是管仲,這說明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這個霸主當得很得人心,那為什麼能這麼得人心?再看下一段:子貢曰:
“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子貢也不認可管仲。於是孔子就解釋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於諸侯,一舉匡正了天下,老百姓至今還受著他的恩惠吶。
假如沒有管仲的話,我們都要披頭散髮的穿野蠻人的服裝了。華夏的風俗,男子二十歲成年,就要行冠禮,把頭髮結到頭上,女的十五歲成年,如果定了婚,就要行笄禮,也把頭髮結到頭上。所以如果一男一女,是剛成年就結婚的,那就叫結髮夫妻,因為結婚前剛剛在**儀式上把頭髮結起來了。
戎狄就沒有這個規矩,都是披頭散髮的。華夏族的衣服衣襟朝右邊開,叫右衽,戎狄正相反。披髮左衽,都是戎狄的風俗。
當時戎狄的勢力極盛,《公羊傳·僖公四年》有一句話:“南夷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南方的蠻族和北方的蠻族,他們的勢力已經捱上了。
一個在我們南邊一個在我們北邊,他們捱上了,那我們哪兒去了?我們就好像風中的遊絲,雖然還沒有斷,但眼看著隨時都會斷,這叫“中國不絕若線”。所以,這時能出現一個管仲這樣的人物,實在太重要了。
他的功績,就是捍衛了華夏文明。管仲輔佐齊桓公積極促成諸侯會盟,口號就是:“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
”戎狄都跟豺狼一樣,他們的野心、慾望是永遠不會滿足的,你不打他不行;而我們華夏的各國,再有什麼矛盾,是內部矛盾,都是親人,誰也別丟下誰。尊王攘夷,是管仲的大事業,如果他也像“匹夫匹婦”那樣,拘泥於一些小的信用(諒是信用),找根繩把自己勒死(經是繩子,這裡是動詞,勒死),然後屍體丟小水溝裡,誰還知道他啊?管仲以攘夷為號召,孔子再以此推崇管仲,後來就形成了儒家的一個重要命題,叫“華夷之辨”。
當然要說明的是,這不是種族歧視,主要就是一種文化上的優越感。照儒家的傳統,叫“中國則中國之,夷狄則夷狄之”。只要你接受中國文化,那不管你是什麼血統,什麼政治立場,都拿你當中國人看,這叫“中國則中國之”;相反,一箇中國人,卻奇風異俗,那就不承認你是中國人了,這叫“夷狄則夷狄之”。
“夷”們當然不會喜歡這種優越感,但是最終又不得不接受華夏文明確實存在的優越性。比如北宋滅亡後,金兵攻破曲阜,一把火把孔廟燒成了灰燼。但等到統治稍微穩定,金的皇帝便又撥專款把孔廟重新蓋起來,還在民間不知道什麼地方,找了個孔子的後代,尊為衍聖公,--當時孔子正牌嫡系的後代已經跑到了南宋,當然也在做衍聖公,這就出現了一南一北各有一個衍聖公的搞笑局面。
總之,金國是也尊起孔來。
2樓:理長青泰乙
因為管仲輔佐的齊桓公稱霸時喊的口號是“尊王攘夷”,符合孔子對於“禮”的要求,在這點上,他們的價值觀,或者說道德取向是一致的。
孔子為什麼對管仲的評價這麼高?
3樓:留香亂語
因為管仲輔佐的齊桓公稱霸時喊的口號是“尊王攘夷”,符合孔子對於“禮”的要求,在這點上,他們的價值觀,或者說道德取向是一致的。
4樓:葉氏婚紗
因為管仲 並不是把目標放在 了跟隨誰上面 而是 治好這個國家 有人說他背信棄義 孔子覺得他為大體著想
管仲做了哪些事情?孔子為何對管仲評價極高?
5樓:眾拓前程似錦
說起管仲,瞭解東周歷史的朋友都會知道這個人。齊桓公之所以能夠稱霸天下,和管仲就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沒有管仲的輔佐,在齊國進行改革,齊國也不會有實力稱霸。
談齊桓公,也必然會談到管仲這個人。不過管仲的功績遠遠不僅如此,後世對他的評價可以說非常高。
管仲去世後,後世尊稱為“管子”,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作為聖人的孔子更是說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這些評價都可以說非常高。
那麼,管仲究竟做了哪些事情能讓後世對他有這麼高的評價。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後,急需找人來輔佐,因此就準備請鮑叔牙出來任齊相。但鮑叔牙稱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齊國稱霸,必要用管仲為相。可見,管仲的才能還是有很多人認同的。
當然,齊桓公和管仲之間是有仇的,這一點我們先不講了。齊桓公果然拜管仲為相,而管仲之後在齊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讓齊國國力不斷上升。齊國於是有了爭霸天下的資本。
不過光是這些事情並不能讓後世對管仲評價如此之高。管仲更重要的做的是其他事情。
齊國強大之後,開始爭霸天下,於是管仲開始幫助齊桓公進行爭霸。不過管仲提出一個口號就是“尊王攘夷”,這個口號可以說對整個中華文明來說影響重大。尊王攘夷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就是尊王。
這個部分意思就是不管齊國怎麼爭霸,還應該承認周天子的,打著周天子的名義來做。第二部分就是攘夷,當時認為中原之外的少數民族都是蠻夷,大家應該聯合起來共同抵抗這些蠻夷,維護中原文明。而讓管仲能夠如此之高的評價,正是攘夷這部分。
管仲認為,當時為患一方的,南有楚國,北有山戎,西有狄,都是中原諸國的禍患。這些蠻夷實力強大,影響中原文明,於是開始討伐他們。不過要先討伐北方,再去平定楚國。
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助,管仲跟齊桓公攻打山戎,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師。狄人進攻邢國,齊桓公和管仲派兵救邢國,邢國很快得救。不久狄人又出兵攻衛國,衛懿公被殺,衛國滅亡。
齊桓公不僅幫助衛國復國,還派了公子無虧帶著五百乘車馬和三千名甲士來武裝衛國,戎守曹邑。還送了很多食物,幫助其修築宮殿。
總之,不管北方的少數民族攻打哪個地方,齊國都會率先保護這些小國,防止被少數民族攻佔。在齊國的保護下,中原各國沒有受到少數民族的侵擾。除了攻打北方少數民族,還有就是向南攻打楚國。
當然,齊國和楚國實力相當,齊國也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不過在名義上齊國是佔有優勢的,畢竟齊國打著尊王的旗號來進行的。
在這之後,不管少數民族政權攻打哪個中原國家,都會有諸侯起來聯合打假共同抵抗少數民族入侵。也正是這樣,才保住了當時脆弱的中華文明。當時的中華文明非常脆弱,而且中原地區諸侯林立,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如果不是管仲提出這個口號,中原各國估計早就被少數民族攻佔了。這樣中華文明也就不復存在了。可見,管仲當時提出這個口號的影響之大。
為什麼古代的孔子對管仲的評價不高?
6樓:椰啵和小贊吖
管仲,名夷吾,字仲,諡敬,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的一生傳奇非凡,在他任國相期間,他大興改革,合諸侯,輔佐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管仲的成就事例有很多,如助齊稱霸、北戰山戎、齊楚結盟、葵丘之盟、行政改革等等,在管仲的建議幫助下,先後滅了諸國。在政治主張上他注重經濟和農業,外交戰略保護了中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為我們華夏文明的儲存和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也是他的才能讓齊桓公願意尊稱為“仲夫”
而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倡導仁義禮智信,第一個提出誘導教育,他的**三千,在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和再傳**為了能保留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就整理編成《論語》,《論語》的思想一直沿用至今,被奉為儒家經典。
但是為什麼同樣有著如此高成就的人,而孔子對管仲的評價卻不高,孔子在《論語》中提到,孔子認為管仲一器量小,不節儉,以管仲的三處府邸,但是傭人都不節儉,那他怎麼算得上節儉。二認為管仲不知禮,因為管仲的行為做法和國君的一樣,**用屏風擋門外,管仲也擋,**宴訪來的客人會放酒杯在堂上土臺,管仲也有那樣的土臺。所以孔子對管仲這方面評價不高,認為他不節儉、不知禮。
雖然孔子對管仲的一些行為做法是持否定的評價,但是也有肯定的評價。孔子在《憲問》中也提到,管仲輔佐了齊桓公,助使齊國稱霸諸侯國,匡扶了天下,如果沒有管仲,我們現在還是非常落後的民族。孔子對管仲有否有肯,否定是管仲的行為在孔子所倡導的仁禮方面有所偏差,肯定的是管仲對民族發展的推進。
7樓:墨顏說歷史
因為孔子和管仲的思想差別很大,管仲的思想具有法家色彩,重視效率和創新,而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重視禮教和傳統,所以孔子肯定對管仲有偏見。
8樓:不二紫言
因為兩人推崇的觀點截然不同,孔子推行禮法,而管仲為了國家經濟發展,設立妓館,而且自己家門前的規制可以和國君比肩,孔子自然看不慣他。
9樓:秋風體育
因為孔子覺得管仲不夠節儉,而且也沒有任何禮節。
孔子對管仲的評價分別是什麼?
10樓:
在《論語》裡有孔子對管仲的評價,共有以下四則:
1、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
“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文:孔子說:“管仲的器量小啊!
”有人就問:“管仲節儉嗎?”孔子說:
“管仲有三處府第,工作人員都不兼職,怎麼稱得上節儉呢?”“那麼管仲很知禮吧?”孔子說:
“國君用屏風擋在門外,管仲也用屏風擋在門外;國君宴飲來訪之國君,堂上有安放酒杯的土臺,管仲宴飲也有那樣的土臺。管仲如果算知禮的話,誰不知禮呢?”
2、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譯文:有人問子產是怎樣的人。孔子說:
“是寬厚慈惠的人。”問到子西是怎樣的人。孔子說:
“他呀!他呀!”問到管仲是怎樣的人。
孔子說:“他是個人才。他剝奪了伯氏駢邑三百戶的封地,使伯氏只能吃相糧,卻至死沒有怨言。
”3、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譯文: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自殺。
”又說:“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說:
“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4、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譯文:子貢說:“管仲不是仁人吧?
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沒自殺,卻又做了桓公的相。”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使齊國在諸侯中稱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還受到他給的好處。
”“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已經淪為披頭散髮衣襟在左邊開的落後民族了。難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樣,為了守小節,在小山溝裡上吊自殺,而不被人所知道嗎?”
擴充套件資料
從《論語》中涉及到的文字本身來看,一方面,孔子對管仲的否定性評價“器小、不儉、不知禮”是很直接的、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孔子對管仲的肯定主要在於他有目共睹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歷史功績。
這種貶中有褒的評價,反映的正是孔子對管仲的評說確實是體現出一種矛盾、糾結的態度。
1、孔子對管仲的否定
孔子對管仲直言不諱的否定性評價,主要表現在“器小”“不儉”與“不知禮”這3個方面。對於“器小”,它所表達的是孔子的一種慨嘆,即管仲雖功績顯赫,但在道德上終究沒能達到孔子理想中賢臣的標準。
關於“禮”,孔子認為其作用重大,周禮是維護當時統治階級各階層秩序的根本行為準則,孔子是以“克己復禮”為己任的,所謂“非禮勿視、勿聽、勿動”,任何人不許有譖越的行為,因此孔子直截了當地表達了對管仲非禮行為的憤恨情緒。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從回答的方式來看,表現出孔子很不贊成管仲,非常不滿他這種極度的越禮行為,反映出孔子小視、貶斥管仲的真實心態。孔子對管仲的批評折射出了他們之間思想上的對立。
管仲在齊國推行的改革,從一定程度上來看其實就是對周禮的破壞,這同以恢復周禮為己任的孔子,表現出來絕對的對立。
2、孔子對管仲的肯定
後3段史料皆來自《憲問》,這3條確是孔子對管仲的褒揚。這種褒揚表明兩人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共同之處。
管仲輔佐齊桓公,用和平的方式九合諸侯,解決了各諸侯國之間的爭端,使人民免遭戰爭的苦痛,而且管仲輔佐齊桓公一匡天下,打的口號是“尊王攘夷”,這樣做使百姓免遭外族的侵擾,這些都與孔子的思想相合,所以孔子對管仲的有目共睹的功績沒有視而不見,而是肯定的。
總之,孔子一方面直接的、毋庸置疑地否定了管仲,另一方面確實頌揚了管仲的功績,但是對他所謂“仁”的評價比較模糊,可以認為孔子對管仲評價是貶大於褒的。從思想發展這個角度來說,孔子思想的矛盾性乃是歷史的必然。
孔子是怎樣評價詩經的,孔子對詩經有什麼評價
孔子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不學詩,無以言 譯文 詩 三百,用一句話在概括它,就可以說,不胡思亂想。沒有學過詩經,連話都不會說。孔子對 詩經 有很高的評價。對於 詩經 的思想內容,他說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對於它的特點,則 溫柔敦厚,詩教也 即以為詩經使人讀後有澄清心靈的功效,作為教化...
近代對孔子評價經歷了怎樣的變化,近代對孔子評價經歷了乙個怎樣的變化
洪秀全及其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不但以物質 批判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秩序,而且從思想上衝擊了一切束縛人民的繩索。但是由於農民階級的侷限性,他並未完全擺脫儒家綱常思想的影響。早期改良派目睹當時中國嚴重的民族危機,關心時政,熱心西學,提出了 器變道不變 的 中體西用 思維模式。甲午戰爭後,面臨列強瓜分中...
對孔子最全面的評價,人們對孔子有什麼樣的評價 5
斐頤 孔子 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 仁 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地方私學的創始人,是世界公認的古代大教育家。日本漢學家井上靖稱 孔子是人類的老師 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