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三喜是什麼意思,佛教中的三有是什麼意思

2021-09-29 12:59:08 字數 5506 閱讀 8497

1樓:小俊七七

正統佛教是沒有三喜只說的,只有古代有四喜只說,即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擴充套件資料

佛教的觀點:

1、否定宿命論

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

2、緣起論

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眾緣所生,就是無自性的,就是空的。緣起論是般若思想的基礎。

3、反對自殺

傳印會長指出,佛教既反對殺生,也反對自殺,更倡導護生。對自殺行為,佛陀有明確的呵責和禁止,並制定戒律:“若自殺身,得偷羅遮罪。

”因此,所謂“**不違背教規教義”的說法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4、反對末日邪說

末日傳言沒有任何佛教經典依據,佛教是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的宗教,佛教徒不應該輕易相信和傳播世界末日的說法。佛教宣稱每天都是好日。

2樓:匿名使用者

正統佛教沒有三喜。

古時三喜;久旱逢甘雨、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3樓:佛緣深情

“當由財利及承事,並修行法依知識”——這就是喇嘛邪教對信徒在身心上的控制手段,到了最後就是和異性搞邪淫雙修,禍害眾生。

4樓:肥頭小耳

《功德藏》中:若有財物供上師,身語恭敬承侍事,何時一切亦不毀,三喜之中修最勝。

這裡的三喜是令上師歡喜的三種承侍:上等承侍為修行供養;即以堅韌不拔的精神,歷經苦行實修上師所傳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語承侍,就是自己的身語意要侍奉上師,為;下等者以財物供養,也就是慷慨供養飲食、受用等。

佛教中的三有是什麼意思

5樓:人淡如菊

(一)指欲有、色有、無色有︰與‘

三界’同義。‘有’系因迷而得的迷果。三界即是迷界,故稱為‘三有’。

《菩薩善戒經》卷一(大正30 ·966b)︰‘欲界、色界、無色界三有。’《大智度論》卷三(大正25·82a)︰‘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云何欲有?

欲界系業取因緣,後世能生亦是業報,是名欲有。色有、無色有亦如是,是名為有。’

(二)指有情一生的三部分︰即生有、本有、死有。生稱為生有;從生到死之間稱為本有;死稱為死有。此說不立中有,與小乘有部宗等所立之‘四有說’不同。

根據《異部宗輪論》所載,小乘的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化地部等,主張此‘三有說’,以為在死於此、生於彼之際,即使時與處相隔,其間亦無一有。

(三)有漏的異名︰有漏是三有之因,為其所依,系其所攝,故名為三有。

6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三有就是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

1、欲界:五趣雜居地就是欲界的貪心;

2、色界: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就是色界的貪心;

3、無色界: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就是無色界的貪心。

佛教三有的其他解釋:

1、解釋一

指欲有、色有、無色有︰與‘三界’同義。‘有’系因迷而得的迷果。三界即是迷界,故稱為‘三有’。《菩薩善戒經》卷一︰‘欲界、色界、無色界三有。

《大智度論》卷三︰‘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云何欲有?欲界系業取因緣,後世能生亦是業報,是名欲有。色有、無色有亦如是,是名為有。

2、解釋二

指有情一生的三部分︰即生有、本有、死有。生稱為生有;從生到死之間稱為本有;死稱為死有。此說不立中有,與小乘有部宗等所立之‘四有說’不同。

根據《異部宗輪論》所載,小乘的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化地部等,主張此‘三有說’,以為在死於此、生於彼之際,即使時與處相隔,其間亦無一有。

3、解釋三

有漏的異名︰有漏是三有之因,為其所依,系其所攝,故名為三有。

4、解釋四

指數論外道所立的善成有、性得有、變異有三者︰《金七十論》卷中(大正54·1255b)︰

5、解釋五

(一)因善成就,(二)由自性成就,(三)從變異得。因善成就者,如迦毗羅仙人初生共四德生︰(一)法、(二)智、(三)離欲、(四)自在。是四種德因善得成就,故此四德依善成就有。

何者自性成就?自性成就者,如皮陀傳說,昔時梵王生有四子,一名娑那歌,二名娑難陀那,三名娑那多那,四名娑難鳩摩羅,此四子已具足具事有身。

十六歲時四有自然成,謂法智離欲自在,譬如見物藏自然而得。此四物不由因得故,故說自性成。變異得有者,師身名變異。

因師身故**恭敬親近聽聞得智慧,因智慧得離欲,因離欲得善法,因善法得八自在,是**四德從師身得,故說變異得。

此三有相當於佛法所說的等起善、生得善、加行善,若為四德所熏習,則輪轉於梵天等處。反之,若為四非法所熏習時,則輪轉於獸道等惡處。

7樓:塵封的日記

三有就是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

欲界有就是欲界的貪心,色界有就是色界的貪心,無色界有就是無色界的貪心。

正是由於有這三界的貪心,我們才會在三界中輪迴。

如果破除三有,破除對三界的貪心,就能解脫生死輪迴,不再在三界中受生。

佛教中的三殊勝是什麼意思

8樓:因緣法

佛教中的三殊勝:

一是加行發心殊勝,即以菩提心來攝持所修之善根;

二是正行無專緣殊勝,指不被屬分別念所染,以無分別或專心志致的智慧來攝持;

三是後行迴向殊勝,是指在結束時以迴向來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毀,且蒸蒸日上。

三殊勝,是大乘佛法修行的一個殊勝的竅訣。

佛教中三寶是什麼意思?

9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術語中的“三寶”有兩種,一種是指佛寶、法寶 、僧寶稱作住世三寶;一種是指覺、正、淨稱作自性三寶。

六祖壇經曰:‘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

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

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慾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

10樓:吾日清省

三寶是指佛寶、法寶、僧寶

。佛寶,是指已經成就圓滿佛道佛教三寶的一切諸佛。法寶,即諸佛的教法。僧寶,即依諸佛教法如實修行的出家沙門。

佛教的三寶

(1)佛--成就圓滿佛道,是為佛寶之條件,換言之,佛寶為佛陀從覺悟中發展的心靈力量和圓滿智慧的德行

佛教三寶

。具足佛身、佛德的一切諸佛,才是真實的佛寶。一切諸佛,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及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等十方成就圓滿佛道的佛陀。

(2)法--以涅槃解脫、常樂我淨為體性世間的種種煩惱,猶如毒熱塵穢,常使眾生陷於怖畏、痛苦、不自在的境界中,使眾生獲得清涼的涅槃解脫果實。

(3)僧--凡是佛教徒,如果能負起修行佛法並且傳播佛教的責任,便稱為僧寶,雖然不限定出家人或在家人,事實上只有出家人才能完成僧寶的使命。

11樓:我就是嚴瀚

三寶是佛教的教法和證法的核心。簡單的說,三寶是指佛寶、法寶、僧寶。佛寶,是指已經成就圓滿佛道佛教三寶的一切諸佛。法寶,即諸佛的教法。僧寶,即依諸佛教法如實修行的出家沙門。

編輯本段佛寶

概況成就圓滿佛道,是為佛寶之條件。那麼圓滿佛道是什麼呢?這又可分為兩方面來說:

佛身於無量阿僧只劫,不惜身命,勤修六度萬行圓滿,獲一切種智,具足一切勝妙功德的佛果者。此佛身有 佛教三寶

三:法身、報身、應化身。 法身是諸佛的清淨無漏功德所依,為真如實相的理體,常住不滅。

報身是諸佛修集無量福慧資糧,顯現相好莊嚴的身相。 應化身是諸佛以不思議神通力,為了因應一切眾生的機緣,隨類變化,示現六道,攝受一切眾生於佛法生深信樂,逐漸證得道果的身相。 法身屬於真身,而報身和應化身都是由法身所現起的。

三寶威德

概述三寶的威德十分殊勝,它能使一切眾生遠雜苦惱,破除邪見惡念,消減無始以來種種的我執習氣,是世間的明燈,真正的皈依處。三寶的威德,無法用語言文字形容,亦且不可擬議思量,其理有:

能破惡業障道

未皈依三寶之前,人生猶如大海中的舟船,缺乏導航的人和羅盤,必將漂流沉沒,永遠沒有靠岸的時候。一切眾生被煩惱繫縛,流轉於三界六道,無有窮盡,現在藉著皈依三寶的勝緣,產生了防阻惡業的勢能,逆流而上,一念始覺生起,分分除斷煩惱,如舟船喜獲導航人和精密的羅盤,終於安隱的航入港灣。

能獲佑加持

因眾生於生死中,常遭遇許多苦難,不能自拔,就像被狂暴的怨賊所侵害,無法逃脫而心生恐懼,現在皈依三寶,依怙三寶功德的護佑加持,使苦難怨賊舍怨心順,不復作出損害諸事,而令眾生吉祥安樂。

能除邪見惡念

眾生不能解脫的原因,是由邪見惡念不除,不斷的造出新業,如貧苦的人又不勤奮營生,致貧上加貧,潦倒一生,而三寶是蔽衣內的明珠,適時解除危厄,令眾生歡喜踴躍,重新振作,於是翻邪歸正,斷惡修善,達成轉迷成悟的道果。

能消減我執習氣

無始以來,一切眾生因一念無明不覺,執取身心為我,復由此我執的起念造作,累積無量無數的習氣,形成了六道輪轉的勢能,今由皈依三寶,而將此我執消溶,習氣減除,使得身心清淨,覺性顯發。

編輯本段皈依三寶

概述所謂‘進入佛門,應先皈依三寶。’如前所述,三寶既是佛法的總綱,所以凡是修學佛法,應先皈依三 佛教三寶

寶。這就好比學生要到某個學校讀書之前,必須先辨理入學手續一樣。從佛教的立場,皈依三寶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自稱佛教徒,或已開始修學佛法,卻不願皈依三寶,就像是有了人身,卻不承認此身由父母所出,可謂十足的大邪見,終將墮入三塗惡道中。

因此進入佛門與皈依三寶,是密不可分的。而皈依三寶,則必須心誠意正,堅信自身亦可成佛,然後發大誓願,精進修行,如此才能與三寶的精神相應。

心態從三寶的內涵及其威德來看,可知皈依三寶並非只是形式上的皈依,而是從徹底的仰信出發,並深切體會三寶確為世間最珍貴的寶物,能令眾生出離生死,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故在心態上,必須做到心誠意正,相信自身具足佛性,亦可成佛。因此皈依時的至誠懇切,把自己的身心歸向三寶、融入三寶,是十分重要的。

是故由信心生愛敬,由愛敬而皈依,“信解觀察,供養皈依”,是上求無上佛道,最初一念照破無明痴暗的覺性作用。這個覺性即“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佛性。那麼,由相信、認識自心佛性,到修行成佛的思惟,應當是如何呢?

在《觀無量壽經》上有提到: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是故,觀十方諸佛成就的條件,必先由觀自心佛性的成就開始,這才是皈依三寶的本意:皈依自性三寶。六祖壇經所謂“佛者,覺也。

法者,正也。僧者,淨也”,即說自性中蘊含三寶的理,如一念迷,自性三寶不能顯發,就是凡夫。一念悟,自性三寶全體顯發,就是佛。

因此一切修行均應“銷歸自性”,見性,即成佛道。

佛教裡面提到的「三昧」何解,佛教三昧是什麼意思?

我們這個法門,果報就是往生。一定要把往生淨土看成我們第乙個果報,也就是第乙個我們要求得的。在現前這個社會,我們的生活環境一切隨緣,不要去計較,因為這一生是業報之緣。我們的生活環境好,固然是好,不好也沒有關係,隨緣度日,一心求生淨土 這就對了。唯有一心專求,我們現前的環境也必定有改變。西方世界,經上說...

如何理解佛教中的涅盤?佛教中涅盤是什麼意思

涅槃,乙個名相而已,其實就是佛另乙個角度的名稱,不同的角度來說,還有本來 如來等。佛教中涅盤是什麼意思?佛教的最高境界叫做涅盤。涅盤,華譯為圓寂,圓是圓滿一切智德,寂是寂滅一切惑業。即是修行得道的聖者,形體滅盡,入於不生不滅的解脫境界。涅盤是梵語,正音為波利匿縛男,舊雲涅盤,今順古亦雲涅盤。又名泥洹...

佛教中的三寶指的是什麼佛教中三寶是什麼意思?

佛教三寶是指佛寶 法寶 僧寶,是佛教的教法和證法的核心。1 佛寶,是指已經成就圓滿佛道佛教三寶的一切諸佛。成就圓滿佛道,是為佛寶之條件,換言之,佛寶為佛陀從覺悟中發展的心靈力量和圓滿智慧型的德行。具足佛身 佛德的一切諸佛,才是真實的佛寶。一切諸佛,包括過去 現在 未來三世及東南西北 四維 上下等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