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禮」的學說和孟子的「仁政」學說的內容是什麼

2022-12-10 01:36:13 字數 3936 閱讀 8276

1樓:指縫漣漪

「禮」: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為仁」的詳細含義還包括對人們所有言行舉止的規範,這便是孔子對顏回解釋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在這方面,禮既表現為規範化的文明儀態,也表現為在傳統習俗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定型的許多具體儀式。

禮的實質是維護奴隸主貴族。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和社會、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範,這就是禮。禮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差別性。

孟子的思想**於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核心是主張「仁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他認為實行「仁政」,就必須「制民恆產」,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資料;「勿奪農時」,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省刑罰,薄稅斂」,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苦難,企圖採用這些措施來緩和階級矛盾,以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不過它對發展生產還是有好處的。同「仁政」學說相聯絡,孟子還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說: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他認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取得和保持統治地位,因此他主張國君要實行「仁政」,與民「同樂」。

簡述孟子提倡的仁政包括哪些內容

什麼是孔子的仁政思想?

2樓:蘑菇西餐

「仁政」學說是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愛人」。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就是「仁政」。

3樓:玉門關的楊柳

德治主張

同孔子的仁說和禮說相聯絡,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乙個**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和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什麼不同?

4樓:匿名使用者

在孔子的仁學思想體系中,就思想內容說是道德重於政治,就價值取向說是政治先於道德.孔子思想中政治與道德的這種分梳決定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具有歷史的可能性.孟子思想中道德的主體性消解了政治的獨立性,道德的平面即是政治.

但是從道德到政治的平面推展卻無法逾越道德與政治之間主觀與客觀、絕對之善與有限之善的差異,因而孟子的仁政思想無法在現實中得到落實.孔子的仁學體系包含仁義禮智信等諸多內容,這些概念皆可以分內外兩面說.內在地說,它們有人們心中的道德律令、人所應有的道德修養等含義;外在方面,它們又可以分成屬於倫理範疇的道德規範和屬於政治範疇的政治秩序與政治責任兩個方面.

5樓:匿名使用者

本質上 都沒什麼 區別的啊

都是 儒家學派的 代表性人物

我 認為只是 細節 上 存在點差異

6樓:匿名使用者

我認為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大體是一致的```但孟子把孔子說要講的東西更加昇華咯``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包括哪幾個方面

7樓:山巔之鼠

在《寡人之於國也》中,孟子宣傳了他的政治主張,提倡實行王道.王道的核心是仁義,以仁義為政就是仁政.孟子所說的仁政,是要用仁義之心來愛民.

在本文所指的具體內容是:(一)養民:不違農時,使民生有保障;(二)教民: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禮義.

1.養民有六條措施: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三組排句,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採取這些措施後所產生的效果;「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這三組排句又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採取這些措施後所產生的效果.這三種措施與前面的三種措施相比,顯然前進了一步,具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

2.教民有一條措施: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孟子的「王道」與「仁政」學說.是怎樣的

8樓:留香亂語

以德服人。

「仁」的思想是孟子思想體系的靈魂,他從各個方面反覆對仁進行闡釋與完善。

孟子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是與生俱來的,稱之為「四端」。它們是「仁、義、禮、智」四德的基礎,這就是孟子的「性善論」。

其作為孟子社會理想的支撐點,在兩個方面同時顯示意義。

人人都有「惻隱之心」,作為統治者,只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於掌上」是件輕鬆易舉的事,「行仁政而王,莫之以御」提醒統治者要施行「仁政」。為政必須依仁而行,不仁只能自取滅亡。仁政是孟子政治學說和他的社會理想的最基本內容,而性善論則做為其內在的依據做著最好的闡釋。

通俗一點的說,在孟子看來,正是由於人性的善良——尤其是那些統治者本身善良,仁政才有實現的可能。

仁政的理想最終指向了「王道」,這是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孟子在其著述中精闢地闡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 不入 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減輕人民負擔,遵循自然規律,人們豐衣足食,雖死無憾,這就是「王道」。它是乙個很大的範疇,大體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最清明的社會政治;二是比較完善的倫理道德。

前者是其主要部分,孟子曾反覆地進行論述。

齊宣王曾向孟子請教「王政」。孟子的答案是:「……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徵,擇梁無禁,罪人不 老而無妻為鰥,老而無夫為寡,老而無子為獨,幼而無父為孤。

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所謂的王政,除了輕徭薄役,減少刑罰之外,還把對鰥寡孤獨,窮民無告者的深切憐憫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仁政」首先得把這些考慮進去。

孟子情形地認識到若要使乙個國家的百姓有「恆心」則國家必須有「恆產」否則則四民不安。「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人們首先能活下來,然後才能言及仁義,這與「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竟然有某些互通之處。

因此孟子特別提醒國君們要注意本國的經濟生產:「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豸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其天,勿奪其田,數家之口可以無飢矣」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八口之家,耕織並重,不奪農時,減輕剝削,老有所養,幼有所教,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樂土。

仁政是王道學說的中心思想與先決條件,孟子不斷地從各個角度,不同層面上進行**。

孟子發揮了孔子的孝道思想,也把孝作為「仁政」的根本。「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他指出:「事孰為大?

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

守身,守之本也」守身與孝順父母是根本,一切都應該由此入手。

孔子的仁愛主張在孟子這裡得到了全面的發揚光大,從而進入了「王道」的階段。與孔子的仁愛比較,基本精神雖然一致,內容卻更加豐富全面。孟子的許多設想要比孔子細緻精確很多,在王道境界中,俊傑在位,賞罰分明,賦稅徭役適度,人民豐衣足食,於是對國家也就出於內心的擁護: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為了這一理想的實現,孟子勸導人民依禮而行,請求統治者愛民親民,扶植小農經濟,減輕農民負擔,這就是王道學說的基本內容。

孔子孟子學說的區別

9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將孔子的仁學說發展成了仁政

公尺氏方程,快速平衡學說和穩態學說的意義

可以借其推出抑制劑對酶在不同作用機理下的反應速度方程,並且做雙倒數曲線 公尺氏方程的實際意義和用途是什麼?可由所要求的反應速度 應到達vmax的百分數 求出應當加入底物的合理濃度。反過來,也可以根據已知的底物濃度,求出該條件下的反應速度。什麼是公尺氏方程,公尺氏常數km的意義是什麼 公尺氏方程表示乙...

孔子仁的思想和孟子仁政的思想都重視

應該是選a的,因為當時孔子和孟子都是主張輕徭薄賦,反對苛政和任意邢殺,所以從此看出應該是a 是 c.儒家思想裡就沒有提到 人的生存權利 這一問題。孔子的仁愛思想與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今天有什麼價直與意義,結合現實談談自己的觀點。要求300 400字 概括孟子的主要思想觀點並結合現實的社會生活談談孟子思想...

試述孔子及其儒家學說對後世的影響

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對於任何社會,則體現了禮制精神。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任何乙個 都是適用的孔子的仁說,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孔子的禮說,任何時代。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體現了人道精神。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