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分別為ma和mb的兩物體由一細繩相連,細繩跨過裝在一質量為m
1樓:綠葉紅花豔陽天
1)加外力f使t=m3g,m3豎直方向靜止,m2和m3相對m1靜止,整體以加速度a0運動:
t=m2a0=m3g 即:a0=m3g/m2f=(m1+m2+m3)a0=m3(m1+m2+m3)g/m22)無外力,三物體對地面水平方向動量守恆。
m3豎直方向加速度與m2水平方向相對於m1的加速度相等,等於a'
設m1水平方向加速度為a,水平速度v1,m2相對m1的速度為v'
動量守恆: m2(v'-v1)-(m1+m3)v1=0 對時間求導: m2(a'-a)-(m1+m3)a=0
解出: a=m2a'/(m1+m2+m3) ①設繩上張力為t: m3g-t=m3a' t=m2(a'-a)解出:
m3g=(m2+m3)a'-m2a ②②聯立解出: a=m2m3g/[m3(m1+m2+m3)+m2(m1+m3)]
2樓:網友
細繩是怎樣跨過質量為m1的物體的?質量為m1的物體是什麼樣子的?請描述清楚!最好把圖傳上來,好嗎?
一、作用在m2上的力是:繩的水平拉力t、重力m2g和m1對它的支援力n。其中,重力m2g和m1對它的支援力n是一對平衡力。t=m2 a。
作用在m3物體上的力是繩的豎直向上的拉力t和重力 a。
由此解得 a=m3g/(m2+m3);t=m2 m3g/(m2+m3)。
此時作用在m1物體上的力是重力m1g、m2對它的壓力n、地面(我想它在放在地面上的吧!)對它的支援力n1和繩對它的壓力f。其中,重力m1g、m2對它的壓力n、地面對它的支援力n1的合力為沿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的分力大小等於t。
故 t=m1 a1,解得a1=m2 m3g/m1(m2+m3)。
二、要使m2、m3相對靜止。則作用在m3上的合力為0,即t=m3g。此力必定作用在m2上,會對m2產生加速度,使m2水平向右加速運動。
此時若有水平向右的力作用在m1上,能對m1產生相同的加速度,則m2相對m1靜止。m1對m3也有乙個水平方向推力,對m3產生相同的加速度。於是,這三者就相對靜止了。
a=m3g/m2;;f=(m1+m2+m3)m3g/m2。
對否,請參考!
質量均為m的物體a、b分別系在一根不計質量的細繩
3樓:網友
(1)用的是對兩物塊組成的系統運用機械能守恆,可解出速度,注意a、b的線速度大小始終相等,因為有一根線相連,自己體會一下(2)用的是運動學公式,(3)牛二律求加速度。
質量分別為m1和m2的兩個物體靜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用輕繩相連線。質量為m的人站在m1上
4樓:網友
f對m2做功:w2=fs2=1/2m2v2^2;
f對m1做功:棗行w1=fs1=1/2(m+m1)v1^2 (人通過腳底靜摩擦力對m1做功)
人做的總功:w=w1+w2=……
…c正確………d選舉行項將後面的m2換成m就正確了…正巖譁…
如圖所示,用輕細繩l連線質量分別為m1和m2的a、b兩物體,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先後用大小相同的水平恆力f,
5樓:買昭懿
一)向右運動時:
a=f/(m1+m2)
t1=m2a=fm2/(m1+m2)
二)向左猛陪運枝空蠢動時虧指:
a=f/(m1+m2)
t2=m1a=fm1/(m1+m2)
t1+t2=f
t1:t2 = m2:m1
兩個物體的質量分別為m和m(m>m),用細繩連線跨在半徑為r的光滑半圓柱的兩端
6樓:唯一的庭前院後
1)mgr-mgr=1/2(m+m)v2
即可解出v2)由於剛好脫離表面戚指告,即圓逗者柱對m無作用力,即只有重力提供向心力。
mg=mv2/r
將(1)中所得v帶入即可求高明出比值。望。
兩個重物m1和m2的質量各為m1與m2,分別系在兩條不計質量的繩上,如圖所示。此兩繩又分別圍繞在半徑為r1和r
7樓:網友
你好:這bai道題目考。
查的是力矩(du可以去百zhi科看看定義,有點類dao似於初中的槓桿原理中內力臂乘以力容距)和牛頓第二定律。
對塔輪:m1對其的力矩為:m=m1gr1
m2對去力矩為:m=m2gr2
又因為兩個力矩的方向相反,所以和力矩大小為:m合=|m1gr1-m2gr2| 【因為不知道相對大小】
那麼,加速度為:a=m合/m3=|m1gr1-m2gr2|/m3
兩個物體的質量分別是m和m(m>m),用細繩連線跨在半徑為r的光滑半圓柱的兩端,從靜止開始運動,當m達到
8樓:網友
設初始機械能為0,m滑到頂端時的速度是v,此過程機械能守恆有1/2(m+m)v*+mgr-mg(2πr/4)=0得1/2v*=(2mgr-mgr)/(m+m)細繩對m做的功w=1/2mv*+mgr=[(2)mmgr]/2(m+m)
物體a的質量為2kg,兩根輕細繩b和c
9樓:網友
通過受力分析,當繩子都伸直的時候,物體a所受的力為重力g,拉力f,拉力ac,ab。且物體處於受力平衡的狀態,其中物體受到的向上的力為(f+ab)*sinθ,且等於物體的重力g,(f+ab)*sinθ=g (1)
物體受到的水平方向的力也是相等的,也就是說。
f*cosθ=ac+ab*cosθ (2)
由(1)得出。
ab=g/sinθ-f
f=g/sinθ-ab (3),由於每個力都不會是負數,所以f<=g/sinθ.
也可以得出。
f=ac/cosθ +ab
將ab消除。
f=ac/cosθ +g/sinθ- f
2f=ac/cosθ +g/sinθ (4),由於每個力都不會是負數,所以f>=g/(2*sinθ)。
將g和θ代入就可以求的f的範圍。
還需要討論極限情況是否存在。
即當ab活ac等於0的情況是否存在。
當ab等於零的時候可以形成受力平衡,所以這種情況存在。將ab=0代入(1)式。也就是fsinθ=g的情況。
也就是f取得了最大值得情況。將ab=0代入(2)式得 f=ac/cosθ,再結合(4)消除ac,就可以得到f=g/sinθ,在取值範圍內,切實最大值。
當ac=0 的情況,也可以形成受力平衡,即(2)所示的情況中將ac=0後,f=ab,同時也滿足(1)式可以解得fsinθ=g/2,即f取得最小值。
這個題目的關鍵部分有兩個,一,當整個系統處於平衡的時候會有豎直和水平兩個方向的受力平衡,也就是(1),(2)。且每個力都不會是負數。
二,兩個極限情況必須進行證明確實存在。這是由於ac和ab不可能為負數,不能推理出他們的取值範圍一定是大於等於零。
10樓:網友
物體a的質量為2kg,兩根輕細繩b和c的一端連線於豎直牆上,另一端繫於物體asorry 套公式啊,這題很簡單啊 沒有圖 怎麼解 由於圖的不同。
如圖所示,細繩一端繫著質量為m=0.6kg的物體,靜止在水平面上,
11樓:網友
解析:題中,m繞圓孔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由重物m的拉力與水平面的靜摩擦力共同提供。當角速度很大時,向心力由靜摩擦力與拉力之和提供;當角速度很小時,向心力由兩力之差提供。
兩力的合力有最大值與最小值,決定了角速度的變化範圍,由此切入,依據牛頓第二定律與圓周運動知識求解。
設物體m和水平面保持相對靜止,當ω具有最小值時,m有向著圓心o運動的趨勢,故水平面對m的摩擦力方向背向圓心,且等於最大靜摩擦力f合m=2n
對於m:f合t-f合m=mrω12
則ω1=rad/s=
當ω具有最大值時,m有離開圓心o的趨勢,水平面對m摩擦力的方向指向圓心,f合m=2n.對m有f合t+f合m=mrω22
則ω2=rad/s=
故ω的範圍是。
12樓:網友
很顯然啊,如果不轉,那個最大靜摩擦力2n不足以拉住那個的物體。
因此要想保持m相對紙面不動,需要旋轉產生離心力。
當離心力+最大靜摩擦力》那個物體下拉的力,m就不會移動了。
但是,仍要注意一點,如果離心力太大,超過了物體下拉力+最大靜摩擦力,m也會移動,不過是向外移動。
因此有 f+2>3
且 f<2+3
帶入f=mrω^2求解。
13樓:網友
現在來分析一下,如果轉盤不轉,對m受力分析可知,他受到指向小孔的合力為。
f合=t-fmax
又因t=mg,∴f合=mg-fmax=1n,它將向小孔運動。所以轉盤必須轉動,他也隨之轉動,設轉動的最小角速度為ω0,則合力提供向心力:
f合=mω0﹡2r,ω0=根號下三分之二十五。
當物體轉的很快是,設其角速度為ω,則拉力提供不了向心力,m有向外的運動趨勢,此時摩擦力和拉力在同一方向上,共同提供向心力:
t+fmax=mω*2r
解得:ω=根號下三分之一百二十五。
要使m相對轉盤靜止。
其角速度ω應滿足:根號下三分之一百二十五。
≦根號下三分之一百二十五。
有些數字用了不好表示,用了中文,希望能看懂)
如圖所示,兩物體A和B,質量分別為m1和m2,互相接觸放在光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得 對整體 a fm m 對b f m2a fmm m 答 物體a對物體b的作用力為fmm m 兩個物體a和b,質量分別為m1和m2,互相接觸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如圖所示,對物體a施以水平的推力f,則物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得 對整體 a fm m 對b f m2a mm m f故選...
聲音在空氣中 水中 物體中的傳播速度分別為多少
空氣 15 340m s,空氣 25 346m s,水 常溫 1500m s,海水 25 1530m s,鋼鐵 5200m s,冰 3160m s 軟木 500m s,希望能對您解決此問題有所幫助,並得到您的採納。這裡是搜問互助五團baby小組 科教 為你解答 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的傳播速度 真空0m...
下面的圖形是由邊長分別為6厘公尺和4厘公尺的大小的兩個三角形組成的,求塗色部分的面積
h 4 6 6 4 h 12 5厘公尺 另一邊 6 12 5 18 5厘公尺 梯形面積 6 4 4 2 20平方厘公尺 空白梯形面積 12 5 4 4 2 8 24 5 64 5平方厘公尺 陰影三角形面積 18 5 6 2 54 5平方厘公尺 陰影梯形面積 20 64 5 36 5平方厘公尺 陰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