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的著名觀點,否定再現,強調純形式(如線條)的審美性質,給後期印象派繪畫提供了理論依據。也就是所謂的「審美積澱論」。
舉個例子來講,如:仰韶、馬家窯的某些幾何紋樣已經比較清晰的表明,它們是由動物形象的寫實而逐漸變為抽象化、符號化的。即:
由再現(模擬)到表現(抽象化),由寫實到符號化,這正是乙個由內容到形式的積澱過程,也正是美作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過程。
通俗點說,人的審美感受不同於動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於其中包含有觀念、想象的成分在內。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謂的「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在於它是積澱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
2樓:人文學科
形式是指具體的感性形式,就是藝術的表達形式,藝術
必須付之於具體的形式載體,比如**、詩歌。但是這個形式必須「有意味」。「有意味」是指能夠體現出理念,理性即為核心,即為思想。
藝術不同於哲學,哲學是純粹的理性,而藝術則通過感性形式體現出理性內容。黑格爾在《美學》中提到,「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即為美是理念與形式的統一。
名詞解釋:有意味的形式
3樓:匿名使用者
中教聯盟老師:有意copy
味的形式的名詞解釋
有意味的形式:這是從藝術的本質對藝術的定義,由20世紀英國美學家、藝術鑑賞家克萊夫·貝爾在其《藝術》一書中提出來的,認為藝術的本質在於「有意味的形式」。所謂「形式」,就視覺藝術而言,指有線條和色彩以某種特定方式排列而組合起來的純粹的關係,他把通過形式組成的畫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義、記錄的資訊、傳達的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現實生活的內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謂「意味」,是這種純形式背後表現或隱藏著的藝術家的獨特審美情感,審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
藝術就是藝術家創造的、能激發觀賞者審美情感的純形式,是美的形式,也即「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突出了藝術的審美本質方面,比表現說更進一步,但是把「意味」及「審美純形式」與一切現實完全切斷,抽象的談論審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則陷入了形式主義和神秘主義。
如何理解有意味的形式
4樓:上帝的禮物
形式是指具體的感性形式,就是藝術的表達形式,藝術必須付之於具體的形式載體,比如**、詩歌.但是這個形式必須「有意味」.「有意味」是指能夠體現出理念,理性即為核心,即為思想.
藝術不同於哲學,哲學是純粹的理性,而藝術則通過感性形式體現出理性內容.黑格爾在《美學》中提到,「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即為美是理念與形式的統一.
文學理論:如何理解有意味的形式
5樓:紫衣士
發揮想象,補充形式的空間,賦予形式以生命和豐滿的外表。
充分理解作者的本意,理解作者借形式要表達的思想
6樓:邊城帶刀少年
應該結合實際例子來了解:如京劇臉譜,顏色不一,表達的內涵也不同,白臉表奸,紅臉表勇之類的。這種顏色不一的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據我理解,如果形式表達內容的一部分,同樣能激發人的審美情感,而內容與形式又不是截然區別。這種形式就叫做有意味的形式。現代西方很多抽象藝術就是"有意味的形式"這一美學理論的具體體現和運用。
就中國傳統文化而言,有時候這種有意味的形式在今天看來完全脫離了它所代表的審美意味,但是它又確實表意,那是因為在長期的社會文化發展過程裡,這種意味已經深入積澱在民族文化裡,有了共識。如一些民俗文化。
在童慶炳的《文學理論教程》裡不是有整一頁紙講這個嗎?
如何理解「有意味的形式」?
7樓:路路通
形式是指具體的感性形式,就是藝術的表達形式,藝術必須付之於具體的形式載體,比如**、詩歌.但是這個形式必須「有意味」.
「有意味」是指能夠體現出理念,理性即為核心,即為思想.藝術不同於哲學,哲學是純粹的理性,而藝術則通過感性形式體現出理性內容.黑格爾在《美學》中提到,「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即為美是理念與形式的統一.
8樓:百度使用者
《藝術論》是英國藝術理論家克萊夫·貝爾的重要著作。其中提出了乙個著名的美學觀點即「有意味的形式」。
我認為,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與中國的一些美學觀點(如氣韻生動)相似,並且我認為中國古代的論述比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更加詳實、貼切。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何為「有意味的形式」。貝爾認為在各種不同的藝術作品中必定存在著一種既是普通的,又是特殊的性質,而這種性質必定激發出一種特殊類的情感——審美的情感。貝爾在文中是這樣論述的:
「必定存在著這樣一種性質,沒有它,一件藝術品就無法存在,有了它,從最低程度上說,沒有一件藝術作品是毫無價值的。這一性質是什麼呢?為一切能激發起我們的審美情感的物件所共同稟賦的性質,是什麼呢?
在聖·索非亞[大教堂建築],沙托爾[大教堂建築]的窗戶中,在墨西哥的雕塑中,乙隻波斯陶碗,中國的壁毯中,在帕杜瓦城的喬托的壁畫中,以及普桑,弗蘭切斯卡,塞尚的傑作中,普通存在著的一種性質是什麼呢?只有一種回答似乎是可能的,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在上述每一件藝術品中,線條與色彩都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結合在一起:
那些形式以及各種形式之間的聯絡,都激發起我們的審美情感。這些線與色的聯絡與結合,這些在審美意義上美妙動人的形式,我稱之為『有意味的形式』,而『有意味的形式』則是所有視覺藝術中普遍存在的性質。」
上面的引文是貝爾對「有意味的形式」的一種定義,貝爾很明確的認為:審美情感為「有意味的形式」所激發,而「有意味的形式」則是各種藝術作品中線條、色彩等「形式因素」之特殊的結合。
然而,貝爾的《藝術論》存在著論證上很大的弱點與認識上的不足,他始終沒能對「為什麼諸般形式的某種安排與組合會如此奇妙的感動我們」做出正面的回答。最終他寫道:「我不願轉向乙個正面的回答。
我並沒有承擔這個義務,因為不是乙個美學問題。」這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這要從貝爾當時的歷史環境來看。西方藝術有兩大特點,其一重視寫實逼真,其二為以數學原理(幾何學、比例等)追求均衡悅目的形式美。而貝爾接受了康德等人的美學觀點,其著眼點在於各種藝術作品中涵蘊著的「意味」與暗示力。
貝爾所說的「有意味的形式」在西方確實是一種異乎尋常的假設,然而卻始終沒有脫出西方美學觀點的窠巢,貝爾始終認為在寫實的繪畫中「再現因素」與「有意味的形式」存在著很難兩全的看法。例如他說:「在許多偉大的作品中存在著一種多餘的再現成分或描述成分,那是毫不足怪的。
……『再現』未必十分有害,而高度寫實的形式也可能是極其有意味的。然而再現的手法往往標誌著乙個藝術家的弱點。乙個畫家的創造力過於薄弱以至於無法創造出多少能激發審美情感的形式,他就將借助於生活情感的暗示,以便稍作彌補;而既然要激發起生活中的情感,他就必須採用再現的手法。
」貝爾始終試圖把「有意味的形式」闡述為藝術品中純粹的形式,他始終認為「再現性成分」是可以廢除的。然而,無論是「再現性藝術」中還是「非再現性藝術」中都可能是極具意味的。比如拉斐爾的名作《**變相圖》。
這幅畫中有許多人物形象;縱長的畫面分為上下兩截,佔畫面三分之一的上半截是天空,**和幾個聖徒凌空飄揚;下半截是地面,其中**的**和一大群「凡人」在折騰起鬨。這幅畫的構圖十分高明,上下兩截聯成一體,達到了變化與統一的境界。還有喬托的名作《哀悼**》,這幅畫中的形式構成也很成功。
這兩幅畫都可以說是「有意味的形式」與「再現寫實性」的高度融合。
以上對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進行了簡單的論述,我認為,中國古代的美學觀點與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有很多相似之處,而敘述與論證卻更加詳細,嚴密的多。
在中國古代,繪畫又稱六法。六法第一即「氣韻,生動是也」。古代山水畫家荊浩指出「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
韻者,隱跡立形,備遺不俗。」其意思就是說畫家如有度物取真的認識力或審美水平,它便隨著筆墨的運用而指導著創作全程,——這個貫徹始終的「心」力或精神力量,稱之為「氣」。畫家有此力量,也就知道如何捉其本質,而不為現象所惑了。
通過如此途徑而取得的藝術效果,就叫做「韻」,即有「風韻」,有「韻致」的意思,而韻致的表現,時常是隱約的,暗示的,並非和盤托出,故曰「隱跡立形」。但「韻」並不脫離本質的「氣」,倘若單單為了形而遺氣,那也就無韻可言;「氣」是不可缺少的,故曰「備遺」。荊浩雖分論二要,卻未割裂彼此的關係,唯其如此,才能綜論山水畫藝術的生命之源和動人韻致。
劉勰《文心雕龍·風骨》:「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深乎風者,述情必顯。」意思是,內心的感受和蘊蓄,需通過洗練的形式表達出來。
接著又說:「瘠義肥詞,繁雜失統,則無骨之徵也。」如果內容已很貧乏,形式又浮誇凌亂,便是無「骨」,也就是抓不到本質,只好講求外飾。
中國自古就有文章尚風骨,書法尚骨力之說。這些都貫穿著以本質為先,以內容為主的精神。就人物畫說,寫出人物的生命,氣韻,是創作的目的。
氣韻所體現的骨相,骨法,是創作的物件。可以說,「六法」的第一法和第二法概括了繪畫藝術中內容與形式及其關係。這不是正與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有不謀而合之處嗎?
回過頭來再看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所謂「意味」,也就可以說成「韻味」,而「形式」,也就是我們的「骨法」的統一,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也就達到了中國藝術創作的中心之中心——意境。方士庶在《天慵閣隨筆》裡說:「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
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洗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大蒼樹秀,水浩石潤,於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意揮灑,亦皆練金成液,棄渾成精,曲盡蹈虛揖影之妙。
」這幾句話正是中國繪畫的精粹。
我認為,東西方藝術儘管存在著很多差異,但他們所要表達的境界是共同的。因為藝術的境界,正是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物件,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藉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為虛境,創形象為象徵,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體化。所以一切美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對映,是無所謂美的。
瑞士思想家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乙個心靈的境界。」中國大畫家石濤也說:
「天可以授人以作畫,大知而大授,小知而小授也」。
藝術家以心靈對映永珍,拜石、詠梅、觀荷、聽雨,代山川而立言,它所表現的是主觀的生命情感與客觀自然景象交融互滲,這正是古今中外藝術大師們所孜孜以求的藝術境界。
如何理解中國造園藝術的美學特徵,如何理解中國古典園林造園藝術特點
中國古典園林造園的主要特點是借鑑自然,以多姿多彩的自然地貌為藍本 尊重自然 與自然相親相近,即所謂 以真為假 來塑造園林地貌,而且要繼承中國傳統的築山理水手法,做假成真 使園林地貌,出於自然高於自然。從中國古典園林的組成 立意 情趣 動態序列及選景手法上的共同之處,歸納出中國古典園林的6個藝術特點,...
如何理解原始宗教的形式
最早期的原始宗教是由民族開始創造的,主要目的是解釋自然現象的產生,版包括植物,氣候權,天象,動物等等。譬如說春天女神,太陽神,雷神,雨神等等。後來就產生對於人生上的解釋,包括誕生,死亡,病痛等等。為了更好的 解釋 也誕生了神話體系。譬如說希臘神話,中南美洲神話,印度神話,中國神話,埃及神話,北歐神話...
試用 天 “德”“孝”等概念理解周人的制禮作樂
中國被譽為禮儀之邦,最早追溯到周代的禮樂制度,武王滅商後,天子分封諸侯,把同姓宗親和異姓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諸侯,以屏周室,形成以周天子為中心的封建統治秩序,西周第一代周公姬旦,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也稱禮樂制度,以維護其封建統治。西周的禮樂制度,屬於上層建築範疇,相傳由周公制定。周公所制定的 禮 是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