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氏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讚美)明月的詩句,吟唱婉轉優美的樂曲。
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後升起,盤桓在鬥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聽任小船飄流到各處,凌於蒼茫的萬頃江面之上。
乘著輕風(在江面上)無所不至,並不知到**才會停棲,感覺身輕得似要離開塵世飄飛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於是喝酒喝得高興起來,用手叩擊著船舷,應聲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逆著流水的泛光。
我的心懷悠遠,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簫,按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有如怨懟有如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訴,餘音在江上回蕩,絲絲縷縷繚繞不絕。
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婦為之飲泣。
蘇氏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問道:“簫聲為什麼這樣哀怨呢?”同伴回答: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麼?(這裡)向東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鬱郁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麼?
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延綿千里,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轉矛槊吟詩作賦,委實是當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呢?何況我與你在江邊的水渚上打漁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象滄海中的一粒慄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幕長江的沒有窮盡。
(想要)與仙人攜手遨遊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現,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託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蘇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流逝的就象這水,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象這月,終究又何嘗盈虧。
可見,從事物變易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
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你我儘可以一起享用。”
於是同伴喜笑顏開,更換杯盞重新飲酒。菜餚果品都被吃個精光,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亂。(蘇子與同伴)在船裡互相枕著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露出魚肚白。
前赤壁賦經典句子翻譯!
2樓:★藍色瑪瑙
在我學習的時候,赤壁賦是要求全片背誦的,這裡我挑出了幾個重點的句子,不過勸你還是都背誦下來,因為這篇文章確實很重要。考點很多。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譯文: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在南鬥星和牽牛星之間徘徊。白茫茫的霧氣籠罩著江面,江面反射的月光與天際相連。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lí)婦。
譯文:吹洞簫的友人,按著歌聲**應和。簫聲嗚嗚嗚,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餘音悠揚,像一根輕柔的細絲線延綿不斷。
能使潛藏在深淵中的蛟龍起舞,孤舟上的寡婦啜泣。
寄蜉(fú)蝣(yóu)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譯文:只是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穀粒,哀嘆我生命的短暫,而羨慕長江的流水無窮無盡。希望同仙人一起遨遊,與明月一起長存。
我知道這是不可能輕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簫聲的餘音寄託給這悲涼的秋風。”
3樓:j飛島櫻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
寄蜉(fú)蝣(yóu)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想要)與仙人攜手遨遊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
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現,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託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明月從東山後升起,盤桓在鬥宿與牛宿之間。
4樓: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明月”詩裡“窈窕”這一章。
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後升起,盤桓在鬥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聽任小船漂流到各處,凌於蒼茫的萬頃江面之上。
乘著輕風(在江面上)無所不至,並不知到**才會停棲,感覺身輕得似要離開塵世飄飛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在這時喝酒喝得高興起來,敲著船邊,指打著節拍,應聲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逆著流水的泛光。
我的心懷悠遠,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簫,按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有如怨懟有如傾慕,既像啜泣也像低訴,餘音在江上回蕩,絲絲縷縷繚繞不絕。
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
蘇軾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問道:“簫聲為什麼這樣哀怨呢?”同伴回答: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麼?這裡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鬱郁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麼?
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延綿千里,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轉矛槊吟詩作賦,委實是當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呢?何況我與你在江邊的水渚上打漁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
(想要)與仙人攜手遨遊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現,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託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蘇軾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流逝的就象這水,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象這月,終究又何嘗盈虧。
可見,從事物變易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
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你我儘可以一起享用。”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淨酒杯重新斟酒。菜餚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5樓:淺唱_輪回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後升起,盤桓在鬥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lí)婦。
同伴吹起洞簫,按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有如怨懟有如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訴,餘音在江上回蕩,絲絲縷縷繚繞不絕。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婦為之飲泣。
寄蜉(fú)蝣(yóu)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象滄海中的一粒慄米那樣渺小。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幕長江的沒有窮盡。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想要)與仙人攜手遨遊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
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現,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託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前赤壁賦》裡的名句翻譯商榷。古文高人進,高分懸賞。 50
6樓:匿名使用者
很明顯你沒讀懂作者的真實感受,原文中"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是"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的前奏,誠然,作者也被如泣如訴的簫聲所觸動,《前赤壁賦》寫於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貶謫黃州期間
先這樣吧,你自己再好好把原文通起來讀讀,我要下班了,改天有空再說
7樓:**大蟲子
還是使動用法比較恰當..用來形容聲音的悽愴 使得蛟龍舞動 寡婦哭泣..結合上下文去理解..
8樓:愛你玉婷
翻譯如下:使幽深溝壑裡的潛蛟都飛舞起來,使得孤單的獨舟裡的寡婦也哭泣起來了
9樓:繾墨
我個人覺得翻譯古文需字字落實,在翻譯中添上像這個字,在我印象中應該不多。若是意譯,把樂音比作深淵裡舞動的蛟龍和哭泣的寡婦會不會有點奇怪 - -
還有,那樣是定語後置嗎?
按照你那樣翻譯,我覺得孤舟好像是狀語吧= =在孤舟上難道是定語。。。
最後,這句子還要倒裝一下,有省略瞭如,是不是有點麻煩@_@
前赤壁賦情景理是怎麼融合的,前赤壁賦的第二段,第三段文字是怎樣將情景理結合在一起的
閻樹利 前赤壁賦 具有景 情 理融為一體的藝術特色。其文重點不在記遊,而在抒發人生感慨,辯論人生意義。因而具有很強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但這種哲理性並不用抽象的哲學語言和純粹的邏輯思辯來體現,而是採用因景生情 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寫景 抒情 說理統一,形象性與哲理性統一。文章第一段寫景。以 清風徐...
前赤壁賦講述了怎樣的人生哲理,讀《前赤壁賦》對你的人生啟示 50
demon陌 前赤壁賦講述了政治上的失意,人生無常,生命的短暫,從蘇軾的 前赤壁賦 可看出他豁達淡然的人生態度。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全賦在佈局與結構安排中映現了其...
《核舟記》把蘇軾的《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中的名句分別刻在
小薇薇 1 作用 藉助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的對聯,巧妙地把讀者引進 赤壁賦 所創造的藝術境界,構成了核舟的廣闊背景,大有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的靈氣。2 作品簡介 核舟記 是魏學洢所寫的說明文言文。出自清代張潮編輯的 虞初新志 本文使用從中間到兩頭,先整體後區域性,從正面到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