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賦》的體裁是什麼?作者是誰?

2023-04-26 07:50:27 字數 4539 閱讀 8830

1樓:_長日的假面

作者蘇軾,體裁自然是賦啊。

為什麼把《赤壁賦》分為前後兩篇?

2樓:老史聊財經

北宋文學家蘇軾。

的作品《赤壁賦》

分為《前赤壁賦》

和《後赤壁賦》。

赤壁賦》賦篇名。北宋文學家蘇軾作品。有前後兩篇,即《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寫於蘇軾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蘇東坡。

兩度遊覽黃州(今湖北黃岡)赤壁(赤鼻磯)時。《前赤壁賦》較有名。賦中憑弔古蹟,表達了作者對江山風物的熱愛和曠達的心胸,但也有人生虛無的消極思想。

蘇軾在新舊黨爭中,因為堅持自己的政治操守,以致一生境遇坎坷。他的思想境界亦隨境遇之變、閱歷之廣而不斷深化。他在元豐五年那個看不到政治希望的秋冬裡所寫下的《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不僅反映了他思想境界的轉化,也反映了他創作風格的新變,成為代表中國古代散文創作的新境界和文賦一體新高度的重要作品。

《前赤壁賦》一文的寫作特點有

3樓:小五的日常

《前赤壁賦》的寫作特點有以文為賦,駢散結合,採用主客對話的結構方式,寫景、抒情、說理融合。全賦在佈局與結構安排中映現了其獨特的藝術構思,情韻深致、理意透闢,在中國文學上有著很高的文學地位,並對之後的賦、散文、詩產生了重大影響。

1、“情、景、理”融合。全文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念。

3、意象連貫,結構嚴謹。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

前赤壁賦》主要內容。

全文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

《前赤壁賦》的作者是誰?

《前赤壁賦》作者是誰,寫了什麼內容?

4樓:愛攝影的炎炎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馮 通:憑)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共適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前赤壁賦》的文體是什麼?

5樓:昨晚我問問

這篇賦文在手法上把情、景、理三者巧妙地融為一體,寓情於景,借景明理,感情的起伏與行文的變 化相配合,如行雲流水,自然暢達,文章始終圍繞赤壁的風、月、水這三個自然意象所給人帶來的感悟和 啟迪。首先描繪“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優雅畫面,再由眼前美景觸發“飄 飄乎如遺世獨立”的曠達之情。而水、月、風這些景物又是下文說理的張本。

然後憑弔歷史人物成敗,比 如“客”的議論,以“羨長江之無窮”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長終”扣住月,以“託遺響於悲風”扣住風, 緊緊結合自然景物來說理,表達出“客”的消極、悲觀。最後通過水和月譬喻,說明事物有“變”與“不 變”兩重性的哲理。作者用“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這些自然界美好的景物,來表明他對生活的熱 愛和積極樂觀的精神。

全文明白曉暢,舒捲自如,姿態橫生,議論賦予景物以深刻的哲理內涵;全文又使哲 理呈現生動可感得形象,同時又抒發作者的感情,這樣,情、景、理三者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前赤壁賦》主要抒寫了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前赤壁賦》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從泛舟而遊寫到枕舟而臥,利用主客對話的形式提出矛盾、解決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隱憂,同時也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觸產生:一是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何況吾輩漁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三是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為下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文中蘇子的話針對“客人”的感觸而發。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

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

最後他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託。顯然,賦中客人和蘇子的話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識。

他所談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積極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隨遇而安、惟與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因而“客人”的話卻很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痛苦,所以當他把手書的《前赤壁賦》寄給好友欽之時,特地寫信叮囑道:“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賦分三層意思,一寫夜遊之樂,二寫樂極悲來,三寫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層層深入。文筆跌宕變化,熔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

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妙在不離眼前景,而議論、見識又不囿於眼前景。情因景發,景以情顯,兩兩相觸,縹緲多姿,創造出美妙的神話般的境界。

又借景說理、寓理於情,使得賦充滿詩情畫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筆調作賦,中間有駢詞、儷句,也用了韻,更多的是散句成分。這種賦稱為文賦。

前赤壁賦》除採用賦體傳統的主客問答形式外,句式長短不拘,用韻錯落有致,語言曉暢明朗,其間有歌詞,有對話,抒情、說理自由灑脫,表現力很強。這些都是對賦體寫作的一種發展。

《前赤壁賦》的寫作特色是什麼?

7樓:合夥人金林

1、蘇軾的散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

2、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作者抓住風和月描寫與議論。

最後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表現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3、蘇軾的散文中景物的反覆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複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統一。

《前赤壁賦》的寫作特點有哪些

8樓:影視達人

《前赤壁賦》一文的寫作特點有( )a.全篇用韻、一韻到底。

b.採用主客對話的結構方式。

c.寫景、抒情、說理融合。

d.借寓言故事說理。

e.駢句和散句交替使用。

檢視答案解析正確答案:bce

前赤壁賦情景理是怎麼融合的,前赤壁賦的第二段,第三段文字是怎樣將情景理結合在一起的

閻樹利 前赤壁賦 具有景 情 理融為一體的藝術特色。其文重點不在記遊,而在抒發人生感慨,辯論人生意義。因而具有很強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但這種哲理性並不用抽象的哲學語言和純粹的邏輯思辯來體現,而是採用因景生情 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寫景 抒情 說理統一,形象性與哲理性統一。文章第一段寫景。以 清風徐...

前赤壁賦中重要的詞句翻譯,前赤壁賦中重要的詞句翻譯 50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氏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 讚美 明月的詩句,吟唱婉轉優美的樂曲。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後升起,盤桓在鬥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聽任小船飄流到各處,凌於蒼茫的萬頃江面之上。乘著輕風 在江面上 無...

誰知道《赤壁賦》的特殊句式啊,《前赤壁賦》 特殊句式 50

1 定語bai後置 du 客有吹洞簫者。zhi dao 凌萬專頃之茫然。2 被動句 屬 此非曹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今是溪獨見辱於愚,何哉?3 賓語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何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4 狀語後置 徘徊於斗牛之間。月出於東山之上。5 名作狀 西望夏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