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唐王維的詩,王維的《使至塞上》全詩是?

2021-04-17 09:03:18 字數 6345 閱讀 6460

1樓:匿名使用者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選候騎,都護在燕然。

王維的《使至塞上》全詩是?

2樓:縱橫豎屏

原文:

《使至塞上》

【作者】王維 【朝代】唐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 :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雲天。

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3樓:對麵包的愛

《使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輕車簡從要視察邊疆,要去的地方遠過居延。

像蓬草飄出了漢塞,像歸雁飛入了北方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煙直上,黃河邊上落日正圓。

走到蕭關恰好遇見騎馬的偵察兵,前敵統帥正在燕然前線。

4樓:匿名使用者

單車欲問邊,蜀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5樓:匿名使用者

使至塞上⑴

單車欲問邊⑵,屬國過居延⑶。

征蓬出漢塞⑷,歸雁入胡天⑸。

大漠孤煙直⑹,長河落日圓⑺。

蕭關逢候騎⑻,都護在燕然⑼。[2]

《使至塞上》(王維)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6樓:潛底呼吸

1、使至塞上釋義如下:

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

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雲天。

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

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2、原文如下: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3、創作背景:

公元736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吐蕃發兵攻打唐屬國小勃律(在今克什公尺爾北)。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並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

這首詩即作於此次出塞途中。

4、作者簡介:

7樓:習雲繆羽

單車欲問邊[1],

屬國過居延[2]。

征蓬出漢塞[3],

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4]

,都護在燕然[5]。

賞析開元二十五年(737),王維奉命赴西河節度使府慰問將士,此詩即詩人赴西河途中所作。這是一首紀行詩,詩人身負朝廷使命前往邊塞.詩即記述這次出使途中所見所感。

首二句交待詩緣何而作,以及寫作的地點。「欲問邊」,是出使的目的。「單車」,是說隨從少,儀節規格不高。

詩於紀事寫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緒,這種情緒便是從「單車」二字引發出來。而後一句說身過「居延」這特殊的地域,則成為詩中描繪的風光景物的根據。

三、四兩句包含多重意蘊。由「歸雁」一語知道,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是春天。蓬草成熟後枝葉乾枯,根離大地,隨風飄卷,故稱「征蓬」。

這一句是詩人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自嘆身世。如曹植的《雜詩》(其二)所謂「轉蓬離本根,飄颻隨長風」,就是著名的例子。

本詩中的「出漢塞」恰與詩人此行相映照;而且,這三個字異國他鄉的情味甚為濃厚,這就加深了飄零之感。去國離鄉,感情總是複雜萬端的,不管是出於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象本詩中聽寫乃是因為負有使命。大約詩人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並不同於漢司馬相如初得武帝青睞,出使西南夷那樣的威風、氣派。

詩人的失意情緒或者同朝廷政治鬥爭有關。一向器重詩人的宰相張九齡即於本年四月貶為荊州長史。

詩在表現上採用的是兩兩對照的寫法。「征蓬」於詩人,是正比,而「歸雁」於詩人則是反襯。在一派春光中,雁北歸舊巢育雛,是得其所;詩人迎著漠漠風沙象蓬草一樣飄向塞外,景況迥然不同。

五、六兩句寫景,境界闊大,氣象雄渾。這一聯由兩個畫面組成。第乙個畫面是大漠孤煙。

置身大漠,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這樣一副景象:黃沙莽莽,無邊無際。昂首看天,天空沒有一絲雲影。

不見草木,斷絕行旅。極目遠眺,但見天盡頭有一縷孤煙在公升騰,詩人的精神為之一振,似乎覺得這荒漠有了一點生氣。那是烽煙,它告訴詩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

烽煙是邊塞的典型景物,「孤煙直」,突出了邊塞氣氛。從畫面構圖的角度說。在碧天黃沙之間,添上一柱白煙,成為整個畫面的中心,自是點睛之筆。

《坤雅》:「古之煙火,用狼煙,取其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清人趙殿成說:

「親見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這又是從用字上說。

另乙個畫面是長河落日。這是乙個特寫鏡頭。詩人大約是站在一座山頭上,俯瞰婉蜒的河道。

時當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閃著粼粼的波光。這是怎樣美妙的時刻啊!詩人只標舉乙個「圓」字,即準確地說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點。

由於選取這樣乙個視角,恍然紅日就出入於長河之中,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巨集闊氣勢,從而整個畫面更顯得雄奇瑰麗。

最後兩句以事作結:詢知都護此時所在,詩人的使命也即將完成。詩的收束,順其自然。

這首詩雖是紀行,但或抒感慨,或敘異域風光,一路寫來,自然天成。「長河」,「落日」一聯極其出色,歷來被傳誦為寫景的名句。

注釋[1]問邊:慰問邊塞將士。

[2]屬國:典屬國的簡稱,代指使臣,這裡是王維自指。居延:東漢有居延屬國。據《元和郡縣志》:居延海在甘州張掖縣東北(今屬內蒙)。

[3]征蓬:隨風飄飛的蓬草。

[4]蕭關:在今甘肅固原東南。候騎(讀ji計)騎馬的巡邏兵。

[5]都護:都護府的最高行政長官,詩中指河西節度使。燕然:山名。後漢車騎將軍竇憲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紀功。詩中指河西軍得勝。

使至塞上   (唐) 王維 主旨

8樓:9點說史

主旨:本詩通過寫詩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表達了詩人由於排擠而孤獨、寂寞感傷、飄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渾的景色中,情感得到薰陶、淨化、昇華後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英雄本色。

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發兵攻打唐屬國小勃律(在今克什公尺爾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

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並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即作於此次出塞途中。

《使至塞上》

唐代: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雲天。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邊塞。使:出使。

2、單車:一輛車,車輛少,這裡形容輕車簡從。問邊:到邊塞去看望,指慰問守衛邊疆的官兵。

3、屬國:有幾種解釋:一指少數民族附屬於漢族朝廷而存其國號者。漢、唐兩朝均有一些屬國。二指官名,秦漢時有一種官職名為典屬國,蘇武歸漢後即授典屬國官職。

屬國,即典屬國的簡稱,漢代稱負責外交事物的**為典屬國,唐人有時以「屬國」代稱出使邊陲的使臣,這裡詩人用來指自己使者的身份。居延:地名,漢代稱居延澤,唐代稱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

又西漢張掖郡有居延縣(參見《漢書·地理志》),故城在今額濟納旗東南。又東漢涼州刺史部有張掖居延屬國,轄境在居延澤一帶。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維路過居延。

然而王維此次出使,實際上無需經過居延。因而林庚、馮沅君主編的《中國歷代詩歌選》認為此句是寫唐王朝「邊塞的遼闊,附屬國直到居延以外」。

擴充套件資料

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這實際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作於赴邊途中。

「單車欲問邊」,輕車前往,向**去呢?「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北邊塞。「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

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遊子,這裡卻是比喻乙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鬱。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然後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最後兩句寫到達邊塞: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

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

因此稱作「孤煙」。乙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乙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

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乙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裡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

乙個「圓」字,乙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9樓:金果

表達了詩人由於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薰陶、淨化、昇華後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

《使至塞上》是唐代詩人王維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紀行詩,記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原文: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白話譯文

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

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雲天。

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

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發兵攻打唐屬國小勃律(在今克什公尺爾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

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並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即作於此次出塞途中。

賞析: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以及寫作的地點並說明邊塞的遙遠遼闊。「欲問邊」,是出使的目的。「單車」,是說隨從少,儀節規格不高。

詩於紀事寫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緒,這種情緒便是從「單車」二字引發出來。而後一句說身過「居延」這特殊的地域,則成為詩中描繪的風光景物的根據。

三、四兩句包含多重意蘊。由「歸雁」一語知道,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是春天。蓬草成熟後枝葉乾枯,根離大地,隨風飄卷,故稱「征蓬」。

這一句是詩人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自嘆身世。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

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

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乙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乙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

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乙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裡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

乙個「圓」字,乙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裡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

這就是「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這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

使至塞上唐王維主旨使至塞上的主旨是什麼?

主旨 本詩通過寫詩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表達了詩人由於排擠而孤獨 寂寞感傷 飄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渾的景色中,情感得到薰陶 淨化 昇華後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英雄本色。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 736年 吐蕃發兵攻打唐屬國小勃律 在今克什公尺爾北 開元二十五年 7...

王維的使至塞上fanyi,王維的使至塞上翻譯!!!!!!!!!!!!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評析 開元二十五年,河西節度副使崔希逸戰勝吐蕃,被排擠出朝廷的王維奉唐玄宗之命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問,察訪軍情,後便留在節度使幕府為判官,此詩做於出使途中。單車,一輛車,指獨身前往,隨從...

使至塞上的意思《使至塞上》王維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我輕騎要去邊塞慰問,作為使者經過居延。像那遠飄的蓬草,離開邊塞,大雁,飛進了天空。大沙漠中孤煙直上,黃河邊上落日正圓 走到蕭關恰好遇見偵察兵,前敵統帥正在前線。希望對樓主有幫助。1 詩意 通過記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由於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 寂寞 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