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笨笨豬
1、商湯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湯得道多助。
2、周武王姬發伐商紂,商紂王失道寡助。
3、西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陳勝和吳廣得道多助。
4、隋末隋煬帝楊廣無道,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5、瓦崗軍首領失道寡助,英雄豪傑紛紛投靠得道多助的李淵(唐)。
6、元順帝無道,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得道多助。
2樓:塵土或許
成湯伐桀
武王伐紂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很經典)親戚畔之
長勺之戰
秦二世的失敗望採納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人和的例子
3樓:匿名使用者
紂王嬌奢貪圖美色不停勸阻失道最後滅亡。武王虛心納諫得姜子牙等人幫助取得天下。
歷史上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的例子
4樓:匿名使用者
【史實和現代事例】
1.周武王姬發伐商紂
2.隋末楊廣無道,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3.元末順帝無道,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得道多助4.
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戰國得道多助5.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得道多助,國民黨失道寡助
5樓:抬槓鋪掌櫃的
商湯伐夏,周武滅紂……
6樓:匿名使用者
成王敗寇,什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事後諸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事例啊
證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觀點的事例?
7樓:若舞飄逸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方圓三里的內城,方圓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裝備的強大。
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
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內外親屬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麼不作戰,作戰就一定勝利。
8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語文老師說,最好講的是國民黨反動派的例子
9樓:夢世流燕
中國歷代興衰史,乙個王朝興都是得道,衰則是失道
10樓:匿名使用者
得道:劉備.
失道:周厲王! 烽火戲諸侯1、】
歷史上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的例子?
11樓:
古今得道多助,失道2113寡助的事例如下: 1、商湯伐5261夏桀,夏桀失道寡助4102,商湯1653得道多助 商朝的湯討伐夏朝的桀,夏朝的桀沒有道義,沒人幫助她,商朝的湯有道義,有很多人幫助他。 2、周武王姬發伐商紂,商紂王失道寡助 周武王姬發討伐商朝的紂時,商朝的紂沒有道義,所以沒有人幫他,而姬發恰恰相反。
3、西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陳勝和吳廣得道多助 西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沒有道義,沒人幫他,陳勝吳廣有道義,有很多人幫他們。 4、隋末楊廣無道,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 隋朝末年楊廣沒有道義,各個地方的農民起義,而瓦崗軍有道義,有人幫他們。 5、元順帝無道,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得道多助 元朝順帝沒有道義,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有道義。
6、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戰國得道多助 7、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得道多助,國民黨失道寡助
舉出一則證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一結論的事例
12樓:純櫻夢雪
1.商湯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湯得道多助2.周武王姬發伐商紂,商紂王失道寡助
3.西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陳勝和吳廣得道多助4.隋末楊廣無道,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5.
瓦崗軍首領失道寡助,英雄豪傑紛紛投靠得道多助的李淵(唐)6.元順帝無道,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得道多助7.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戰國得道多助8.
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得道多助,國民黨失道寡助
13樓:匿名使用者
用古人或聖人的真實事例來回答
14樓:匿名使用者
抗日戰爭的事例可以說明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
15樓:金果
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如下:
1、商湯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湯得道多助
商朝的湯討伐夏朝的桀,夏朝的桀沒有道義,沒人幫助她,商朝的湯有道義,有很多人幫助他。
2、周武王姬發伐商紂,商紂王失道寡助
周武王姬發討伐商朝的紂時,商朝的紂沒有道義,所以沒有人幫他,而姬發恰恰相反。
3、西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陳勝和吳廣得道多助
西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沒有道義,沒人幫他,陳勝吳廣有道義,有很多人幫他們。
4、隋末楊廣無道,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
隋朝末年楊廣沒有道義,各個地方的農民起義,而瓦崗軍有道義,有人幫他們。
5、元順帝無道,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得道多助
元朝順帝沒有道義,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有道義。
6、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戰國得道多助。
7、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得道多助,國民黨失道寡助。
擴充套件資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作品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公尺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方圓三里的內城,方圓七里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啊。
城牆並不是不高,護城河並不是不深,**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的銳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援幫助他的人就少。
支援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支援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條件,去攻打那連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會勝利。
文學賞析:
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論點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較組成。中間兩個「不如」相連,表示了遞進關係,乙個比乙個重要。這樣提出論點,更顯得觀點鮮明。
第二段,論證「天時地利人和」。以設定佔天時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為例,比較「天時」於「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說明城小而難守;「環而攻之」說明攻城者攻勢強大,占有戰鬥的主動權;「而不勝」說明攻方失敗。
戰鬥會以弱者勝、強者敗告終,作者認為攻防之所以敢大軍壓境,是因為在「天時」上佔了優勢,但守方可憑藉「地利」進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軍心渙散,必然失敗。這樣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第三段,論證「地利不如人和」。以擁有良好的地理條件而終不能守為例,比較「地利」與「人和」的輕重。「城高」、「池深」、「兵革堅利」、「公尺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優越的「地利」條件,本可以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
但結果卻「委而去之」,原因就在於內部不「和」,有好條件也發揮不了作用,反被雖無「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戰勝,這就有力地說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將上文提出的觀點承接下來,論說。先用三個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說明「域民」、「固國」、「威天下」不能僅靠「天時」與「地利」的條件,從反面進一步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
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個論斷裡。這裡所說的「道」,就是「仁政」。這個論斷指出了「人和」的實質。
接著又進一步推論,指出「寡助之至」會眾叛親離,而「多助之至」則天下歸順。
一反一正,對比鮮明。最後以「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作結,將「人和」的重要意義論說得十分透徹,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文章脈絡清晰,結構嚴謹,氣勢通暢。
16樓:為愛闖天下
1.周武王姬發伐商紂
2.隋末楊廣無道,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3.元末順帝無道,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得道多助4.
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戰國得道多助5.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得道多助,國民黨失道寡助
17樓:
道就像糖,發給小朋友吃了,小朋友就會把你當做老大。
不道就像拳頭,把小朋友打哭了,小朋友就不找你玩了。
18樓:匿名使用者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公尺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出自哪一本古代典籍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出自出自 孟子 公孫丑下 意思是 指站在正義 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 違背道義 仁義,必陷於孤立。原文孟子曰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拼音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音
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拼音版如下 ti n sh b r d l d l b r r n h s n l zh ch ng q l zh gu hu n r g ng zh r b sh ng f hu n r g ng zh b y u d ti n sh zh y r n r b sh ng...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虛詞用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有哪些特殊的文言文句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虛詞的用法 1 利 天時不如地利 有利條件 兵革非不堅利 銳利 2 之 三里之城 的,助詞 多助之至 到 天下順之 代詞,指得道者。環而攻之而不勝 代詞,代指這座城 3 時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氣候,時令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時機,機會自云先世避秦時亂 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