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本逐末文言文,捨本逐末的古文

2022-10-11 09:06:34 字數 6511 閱讀 3475

1樓:匿名使用者

一人問造酒之法於酒家.酒家曰:"一斗公尺,一量曲,加二斗水,相摻和,釀七日,便成酒.

" 其人善忘,歸而用水二斗,曲一兩,相摻和,七日而嘗之,猶水也.乃往誚酒家,謂不傳與真法.酒家曰:

"爾第不循我法耳." 其人曰:"我循爾法,用二斗水,一兩曲.

" 酒家曰:"可有公尺乎?" 其人俯首思曰:

"是我忘記下公尺." 噫,並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於不得酒,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學者,忘本逐末,而學不成,何異於是!

捨本逐末的古文

2樓:哇哎西西

一人問造酒之法於酒家。酒家曰:"一斗公尺,一量曲,加二斗水,相摻和,釀七日,便成酒。

" 其人善忘,歸而用水二斗,曲一兩,相摻和,七日而嘗之,猶水也。乃往誚酒家,謂不傳與真法。酒家曰:

"爾第不循我法耳。"

其人曰:"我循爾法,用二斗水,一兩曲。" 酒家曰:

"可有公尺乎?" 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記下公尺。

" 噫,並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於不得酒,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學者,忘本逐末,而學不成,何異於是!

譯文:有乙個人向釀酒的人家詢問釀酒的方法。酒家說:

「用一斗公尺,一兩酒麴,再加二斗水,把這些摻和在一起,釀造七天,就成了酒。」這個人很健忘,回家後用二斗水、一兩酒麴摻和在一起,七天之後取出來嚐,(味道)仍然像水一樣。

於是他去責問酒家,說酒家不傳授給他真正的釀酒方法。酒家說:「你只是不按我的方法做罷了。

」那人說:「我按照你說的,用二斗水、一兩曲。」酒家問:

「可有公尺麼?」那個人低下頭想了想說:「是我忘記放公尺了。

」唉,連釀酒的原料都忘了,還想得到酒,等到得不到酒,反而去埋怨別人教他的不對。世上求學的人,忘記根本而去追求枝節,導致學業難成,跟這個人有什麼不同呢!

3樓:匿名使用者

你是求「捨本逐末」這個成語之出處吧,以下古文可供參考。

鑄錢採銅,一歲十萬人不耕……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錢。 道在邇而求諸遠。」《後漢書·臧宮傳》:

「捨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 「捨本逐末」這條成語,意思是說拋棄根本,追求枝節,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細微末節。中國古代以耕讀為本,工商為末,所以「捨本逐末」也有捨棄耕讀,從事工商的意思。

所以比喻為捨本逐末。

4樓:匿名使用者

請注意,題目要求的古文如下:

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

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農則其產復,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處而無二慮。捨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

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以是為非,以非為是。

——《呂氏春秋·上農》

翻譯文言文《捨本逐末》

5樓:匿名使用者

有乙個人向釀酒的人家詢問釀酒的方法。酒家說:「用一斗公尺,一兩酒麴,再加二斗水,把這些摻和在一起,釀造七天,就成了酒。

」這個人很健忘,回家後用二斗水、一兩酒麴摻和在一起,七天之後取出來嚐,(味道)仍然像水一樣。於是他去責問酒家,說酒家不傳授給他真正的釀酒方法。酒家說:

「你只是不按我的方法做罷了。」那人說:「我按照你說的,用二斗水、一兩曲。

」酒家問:「可有公尺麼?」那個人低下頭想了想說:

「是我忘記放公尺了。」

唉,連釀酒的原料都忘了,還想得到酒,等到得不到酒,反而去埋怨別人教他的不對。世上求學的人,忘記根本而去追求枝節,導致學業難成,跟這個人有什麼不同呢!

捨本逐末出自哪個古代書籍?就六下語文課本上的那個。

6樓:極目社會

「捨本逐末」出自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上農》。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上農》中的原句為: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農民捨棄耕種的農活而去從事商業,之後沒有命令就不會守衛,不能夠開戰)

「捨本逐末」意思是說拋棄根本,追求枝節,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細微末節。

7樓:知否

出處 :

1、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2、《漢書·食貨志下》:「鑄錢採銅,一歲十萬人不耕……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錢。」

3、《孟子·離婁上》:「道在邇而求諸遠。」《後漢書·臧宮傳》:「捨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

4.文言文《趙威後問齊使》:「故有捨本而問末者耶?」

「捨本逐末」這條成語,意思是說拋棄根本,追求枝節,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細微末節。中國古代以耕讀為國家之本,工商為末,所以「捨本逐末」就是放棄耕讀,從事工商的意思。所以比喻為捨本逐末。

8樓:檀真茹

vv持續改進嘰嘰咕咕發發發

捨本逐末的意思

9樓:

捨本逐末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細微末節。

拋棄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節、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問題,而專顧細枝末節。多用於指輕重主次顛倒,不會明辨輕重緩急。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譯文:依據「捨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家產簡單),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可知若人民捨本逐末不利於國家的守與戰,不利於社會的穩定。

10樓:娛樂解說課

逐:追求。

【漢語文字】捨本逐末

【詞語解釋】

舍:捨棄

本:原義為樹根,借指事物的根本

逐:追求

末:原義為樹梢,借指事物的末節

拋棄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問題,而專顧細枝末節。現多用於指輕重主次顛倒,不會明辨輕重緩急。

【成語性質】貶義詞

【成語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近義詞】捨近求遠、貪小失大、本末倒置、捨本求末、南轅北轍

【反義詞】追本求源、追根尋源

【另外寫法】棄本逐末、捨近謀遠

【造句】寫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內容,那是捨本逐末。

出處:1、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2、《漢書·食貨志下》:「鑄錢採銅,一歲十萬人不耕……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錢。」

3、《孟子·離婁上》:「道在邇而求諸遠。」《後漢書·臧宮傳》:「捨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

4.文言文《趙威後問齊使》:「故有捨本而問末者耶?」

「捨本逐末」這條成語,意思是說拋棄根本,追求枝節,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細微末節。中國古代以耕讀為國家之本,工商為末,所以「捨本逐末」就是放棄耕讀,從事工商的意思。所以比喻為捨本逐末。

11樓:黑澀靚仔

捨本逐末的意思如下:古以農耕為本,工商為末。謂捨棄農耕,從事工商。

拋棄根本,追求枝節。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細微末節。拋棄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部分。

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問題,而專顧細枝末節。現多用於指輕重主次顛倒,不會明辨輕重緩急。

成語出處

1、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2、《漢書·食貨志下》:「鑄錢採銅,一歲十萬人不耕……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錢。」

3、《孟子·離婁上》:「道在邇而求諸遠。」《後漢書·臧宮傳》:「捨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

4.文言文《趙威後問齊使》:「故有捨本而問末者耶?」

12樓:次略太叔嘉惠

捨本逐末的逐是追求的意思。

【解釋】:舍:捨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13樓:歷鵾春盼雁

捨棄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細枝末節.形容輕重倒置.謝謝~

14樓:匿名使用者

捨本逐末: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15樓:

【詞語解釋】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字詞解釋】舍:捨棄

逐:追求

本:根本

末:末節

【成語性質】貶義詞

【成語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近義詞】 捨近求遠、貪小失大、本末倒置

【反義詞】 追本求源、追根尋源

【另外寫法】棄本逐末、捨近謀遠[1]

[編輯本段]成語出處

1、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2、《漢書·食、貨志下》:「鑄錢採銅,一歲十萬人不耕……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錢。」

3、《孟子·離婁上》:「道在邇而求諸遠。」《後漢書·臧宮傳》:「捨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

[編輯本段]成語辨析

1、不可讀成shě běn zhúo mò。

2、「逐」不可寫為「琢」。

3、與「捨近求遠」的區別在於,捨近求遠更重於「近」和「遠」,而捨本逐末在於「本」和「末」。

4、與「貪小失大」和「本末倒置」的區別在於,貪小失大是寫失去了,本末倒置是寫把事物顛倒了,而捨本逐末寫的是捨去根本的,追求末節的。[2]

[編輯本段]成語示例

1、清·張春帆《宦海》第一回:「不先去考察他們的程度,卻只嫌著百姓們的程度不合,豈不是捨本逐末么?」

2、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六回:「可見咱們天天是捨本逐末。現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成語典故。」

3、宋太祖趙匡胤是乙個十分開明的君主,他並不是捨本逐末,而是十分關照農民與農業,並不顧及自己。

4、乙個人如果想有成就,不能捨本逐末、捨近求遠,而是要追根尋源。

[編輯本段]成語典故

一天,齊王派出了乙個使者,要他到趙國去問候趙威後。

齊王的這位使者,沒到過趙國,更沒見過趙威後。但他早已聽說,趙威後是一位很賢德的王后,所以,他十分高興地接受了這一差事。他想去向趙威後問安,趙威後一定會很歡喜。

她一歡喜,說不定會回賜一件什麼貴重的小禮品。因此,他覺得此次出使趙國,還是一件十分難得的美差呢。

披星戴月,馬不停蹄,終於到了趙國京都邯鄲。

邯鄲,在齊王使者的想象中十分美麗。是啊,那雕梁畫柱的梳妝樓;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熱鬧非凡的市橋;那巍峨秀麗的叢台……他聽人說過了很多很多回,可就是沒有見過。因此,一路上盤算著,待辦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看看邯鄲,飽飽眼福。

他直奔邯鄲,去問候趙威後。

果然,趙威後不負賢名。當齊王的使者被一位鮮麗的宮娥引進後宮時,那趙威後早已端坐在乙個繡墩之上,在等候了。她一身的正氣,滿臉的慈祥。

禮儀過後,齊王使者把隨身帶來的齊王問候趙威後的親筆信,遞給了趙威後。但不知怎的,那趙威後竟然沒有先去拆閱齊王的信,卻躬身問齊王使者道:「你們齊國今年的收成好嗎?」

「好。」齊王使者答。

趙威後又問:「黎民百姓們的生活好嗎?」

「好。」齊王使者答。

趙威後再問:「齊王也很好嗎?」

「也很好。」齊王使者答。

隨著趙威後的問候,該如何回答,齊王使者都回答過了。可齊王使者的心裡卻很不是滋味。他是個十分直率的人,心中有什麼,便會說什麼。

再說,見趙威後是那樣的慈祥與寬厚,一定不會責罵自己,於是,他問道:

「尊貴的威後,吾奉吾王旨意,專程向你來問安。照說,你若回問的話,也該先問候我們的大王。可你先問的,卻是年景和百姓。你怎麼把低賤的擺在了前頭,而把尊貴的擺在了後頭呢?」

趙威後微微地笑了,說道:

「話可不能這麼說。我所以先問年景和百姓,後問候你的大王,自有我的道理。」

齊王使者:「什麼道理?」

趙威後:「你想想看:假如沒有好年景,那黎民百姓靠什麼活下去呢?

同樣,假如沒有黎民百姓,又**有大王呢?所以說,我這樣問才合乎情理;不這樣問,便是捨本逐末。你說是不是這樣呢?

」一陣沉默。

使者頓時張口結舌了。

召見一結束,齊王的使者,一沒有去觀光那雕梁畫柱的梳妝樓,二沒有去踏看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也沒有去遊覽那巍峨的叢台和熱鬧的市橋,便直接回齊國去了。

在歸國的路上,齊王的使者一直覺得肩上沉甸甸的。雖說那趙威後什麼禮品也沒有賜給他,可他並不認為是空手而回。他覺得,趙威後的那不是「捨本逐末」的幾句問候,比什麼禮品都珍貴,都沉重

捨本逐末的古文

哇哎西西 一人問造酒之法於酒家。酒家曰 一斗米,一量曲,加二斗水,相摻和,釀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歸而用水二斗,曲一兩,相摻和,七日而嘗之,猶水也。乃往誚酒家,謂不傳與真法。酒家曰 爾第不循我法耳。其人曰 我循爾法,用二斗水,一兩曲。酒家曰 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 是我忘記下米。噫,並酒之本而忘之...

翻譯文言文《捨本逐末》,帶註釋,翻譯文言文《捨本逐末》

戰國時候,有一次齊王派遣使臣到趙國去拜訪趙威後,以示友好。趙威後很熱情地接待來訪的使臣。使臣在獻上齊王準備的禮物後,又呈上一封齊王寫的信。趙威後收下了信,並馬上拆開來看。她請使臣坐下,親切地問道 久未問候,貴國的莊稼長的好嗎?使臣一聽,很不高興地說 我是奉了敝國國君之名前來問候您的,可是您不先問候敝...

捨本逐末成語故事,捨本逐末的故事梗概

典故 一天,齊王派出了乙個使者,要他到趙國去問候趙威後。齊王的這位使者,沒到過趙國,更沒見過趙威後。但他早已聽說,趙威後是一位很賢德的王后,所以,他十分高興地接受了這一差事。他想去向趙威後問安,趙威後一定會很歡喜。她一歡喜,說不定會回賜一件什麼貴重的小禮品。因此,他覺得此次出使趙國,還是一件十分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