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禪宗典故?禪宗的起源是什麼呢?

2025-04-19 01:30:43 字數 1780 閱讀 6525

1樓:匿名使用者

方雲禪畫 布袋禪話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四方方雲 退步原來是向前。

【星雲禪話】

這首詩告訴我們,從近處可以看到遠處,退步也可以當作進步。我們虛懷若谷低下頭來,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日本有一位禪師曾經譬喻:「宇宙有多大多高?宇灶辯蔽宙只不過五尺高。

我們這具昂昂六尺之軀,想生存於宇宙之間,只有低下頭灶禪來。」成熟的稻子,其稻穗也是低低地俯垂著,我們想認識真理,也要謙沖自牧,把隱州頭低下來。

一般人總以為人生向前走,才是進步風光的,這首詩卻告訴我們退步也是向前的,以退為進的人更是向前,更是風光。

古人說:「以退為進。」又說:

萬事無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貴之前退讓一步,是何等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悠然自得。這種謙恭中的忍讓,才是真正的進步,這種時時照顧腳下、腳踏實地向前才是至真至貴。

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衝,有的時候,若能退一步思量,所謂「回頭是岸」,往往能有海闊天空的樂觀場面。

星雲禪話與方雲禪畫—修行》p119

2樓:失落與否

禪宗最出名的典故核如,應該就是六祖慧能那首:

菩提本無樹,族輪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改穗啟埃?

禪宗的起源是什麼呢?

3樓:引導者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靈鷲山上請佛祖釋迦牟尼說法。大梵天王率眾人把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佛祖,隆重行禮之後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羅花,意態安詳,卻一句話也不說。

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覷,唯有摩訶迦葉破顏輕輕一笑。佛祖當即宣佈:「我有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的精深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迴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

我以觀察智,以心傳心,於教外別傳一宗,現在傳給摩訶迦葉。」然後把平素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授與迦葉。這就是禪宗「拈花一笑」和「衣缽真傳」的典故。

中國禪宗把摩訶迦葉列為『西天第一代祖師』。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爾時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屬來奉獻世尊於金婆羅華,各各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即拈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眾,默然毋措。有迦葉破顏微笑。

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即付囑於汝。汝能護持,相續不斷。

時迦葉奉佛敕,頂禮佛足退。

4樓:網友

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佛陀拈花微笑,迦葉會意,被認為是禪宗的開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禪是脫離文字的,語言和文字只是描述萬事萬物的代號而已。

這也是為什麼慧能大字不認識乙個,但是卻通曉佛經的原因,只要明心見性,瞭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後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東魏天平三年(西元536年)卒死於洛濱,葬熊耳山。

一則禪宗故事的思考

5樓:網友

佛法告訴我們,不要執著。不執著既可以放下一切,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這個少年,一心執著要成才。關鍵在於他的用心之處。

學成一項事,勤奮的努力,非常的重要,是乙個重要的先決條件。但是,什麼是學成的概念,她還沒有清楚。因此,他的用心非常的重要。

6樓:網友

短跑和長跑的意思,爆發力和持久力。

什麼是無相禪宗,什麼是禪宗的三種境界

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禪宗以離相為宗,離相得實,頓悟成佛,明心見性,即見如來。胡蘭成 禪是一枝花 禪好像是梵語禪那,漢語意思就是思維修或者靜修。佛教也分了好幾個派別,我好像記得從那個叫什麼馬祖道一之後有個叫慧能的 不知道在哪書上看到 就有南北之分。可能和佛教有關的書上能找到點。指月錄最簡單的 看懂...

為什麼禪宗經是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學習的經文是六祖壇經和金剛經嗎?

因為六祖慧能是禪宗的真正創立者,主張教外別傳 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淨 佛性本有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佛教禪宗學習的 是六祖壇經和金剛經嗎?金剛經 維摩經 楞伽經 心經 楞嚴經 圓覺經 壇經 等七部。南無觀世音菩薩!也有學習這兩部經典,但是不限這兩部如般...

慧能的禪宗與中國佛教有什麼內在關係?

慧能的禪宗裡邊所闡述的道理與中國佛教裡邊所闡述的佛理如出一轍,他是佛教思想的起源與啟蒙者,奠定了中國佛教的理論基礎,為佛教的發揚光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春秋至戰國後期中國的哲人們就對人類社會是什麼向什麼方向發展,就提出了看法和最初的解決思想,如孔子屈原,老子和孟子,漢武以後,探索和考證的思想就停止了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