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大道教育
名,就是概念。正名,就是確立概念的內涵。
比如,忠,雖然各國各派都說忠,概念的內涵實際上相差很大。
儒家的忠,是恪盡職守勸諫不道。
而法家和游牧民族的忠是絕對服從。
要學儒,得先正名,明白儒學的概念是什麼。
孔子正名思想是什麼 為什麼要正名
2樓:匿名使用者
為何需要正名
《論語·子路篇》雲: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62373334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
「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刑罰不中,**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 子路問孔子:「衛國國君等你去治理政事,你先做哪件事?」孔子回答說:
「一定是糾正各種名分。」這令子路無法理解,不敬之辭竟然脫口而出:「真的是這樣嗎?
老師你迂腐了,為什麼要去糾正名分?」孔子似乎也有些生氣了,說:「真粗魯啊,子路!
君子對於自己不知道的事,應該保持沉默。」接著孔子講述了「正名」的重要性:「名分不正,說話就不能順理成章,說話不能順理成章,做事就很難成功。
事情做不成功,禮樂就不能興盛,禮樂無法興盛,就會導致刑罰不恰當,刑罰不恰當,百姓就會不知所措。所以君子糾正了名分就可以說得順理成章,說得順理成章則一定可以行得通。」說完之後,孔子對子路的無理衝撞根耿耿於懷,批評道:
「君子對於自己所說的話,不能有一點點的馬虎。」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孔子對「正名」的看法。「正名」便是「糾正名分」,為什麼需要糾正名分?
因為當時很多人不按名分辦事,天子觀賞的舞蹈,大夫卻私自在自家的庭院裡表演,天子祭祀時演唱的詩,大夫們祭祀時私自演唱,這類事層出不窮。孔子看在眼裡,急在心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故此,他將「正名」視為「為政」的首要工作。
當然,最根本的是「正不名」必然會導致「禮樂不興」、「刑罰不中」和「民無所措手足」,一旦如此,天下何以天平?人民何以安身?「修己安人」與「內聖外王」便成了一句空話。
編輯本段「正名」「正」什麼
「正名」如此重要,那麼,「正名」究竟應該「正」什麼? 我認為主要「正」兩個方面:
一、正名分;
二、正責任。這兩者是管理的基礎,名分不正必然會導致職務不清晰,職務不清晰,就會導致「言不順」。責任不正則會導致很多人無所事事,遊手好閒。
那麼,《論語》中是如何進行正名分和正責任的呢? 「觚不觚,觚哉?觚哉?
」這是《論語·雍也篇》中的一章,直譯出來毫無意義:「觚不像觚,還是觚嗎?還是觚嗎?
」但是,我們知道《論語》講求字字推敲,句句達意,怎麼可能會出現一句毫無價值的話?結合「正名」來看,我們便可以明了這句話的用意了。事實上,孔子是在感嘆:
「君王不像君王,臣子不像臣子,這個世界能不亂嗎?」 在一次回答齊景公問政時,孔子回答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顏淵篇》)這一回答更是強調了名分的重要性:只有君王像個君王,臣子像個臣子,父親像個父親,兒子像個兒子,社會才會穩定,國家才會發展。可是,孔子所處的社會卻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在孔子看來,首先要正名分,每個人都明確自己的身份,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而非不顧名分,胡亂行動。 明確了名分之後,緊接著要明確責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僅要求「君王像個君王,臣子像個臣子,父親像個父親,兒子像個兒子」,還要求「君王」、「臣子」、「父親」、「兒子」承擔起各自的責任。
尤其是君王、大夫這些管理者,必須帶頭承擔起自身的責任,惟有如此,才可以使下屬恪守職責。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論語·顏淵篇》)領導不正,下屬自然不正,領導以身作則,則下屬自然也就嚴格履行職責了。 正名分與正責任是相輔相成的,又是缺一不可的。一旦做到了這兩點,則可謂「為政有道」。
那麼,如何評估「為政」是否「有道」呢?孔子提供了乙個很好的標準:庶人不議政事。
天下有道之時,庶人稱道庶人的職責,自然無暇也無意去議論政事。所謂「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1]
孔子「正名」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孔子認為治理國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麼
3樓:曦月
「正名」就包含兩方面的意思:
其一是正名分,即糾正當時社會政治倫理生活中名分等級混亂的現象,明貴賤,別善惡,治綱紀.例如,魯國大夫孟孫、季孫和叔孫三家在祭祀時使用《雍》就反映了名分等級的混亂.《雍》本是天子祭祀祖先完畢後撤席時所唱的詩篇,但三家身為大夫竟尊卑部分,違背周禮的規定,故孔子質問:
這如何能用在三家的廟堂之上呢?(《八佾》)
其二指正名實,即針對具體器物在名實關係上的混亂,要求別同異,辨真偽,明是非.如觚本是古時盛酒的禮器,上圓下方,腹部與足部亦作四條稜角.孔子其時,這種酒器的名雖未變,但其形已變.
有見於名實不相符合,「觚」之名無法把不具備上述特徵的酒器排除在其外延之外,他感嘆道:「觚不觚,觚哉!觚哉!
」(《雍也》)按孔子之見,無論是正名分還是正名實,正名的乙個基本要求就是「君子於其言,無所苟」(《子路》),措辭說話要意義明確,不可隨便馬虎.
自己說很難說清楚,你耐心看看上面的註解吧,說的蠻好的,
理由名不正,名與事實不相符,則言語錯誤,不能順理成章.言不順,則辦事不能成功.辦普通事猶不成功,何況推行禮樂教化之事.
治國必須以禮樂來教化.普通事辦不成,一切雜亂無章,則禮樂更不能興起.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即是刑罰用之不當.
刑罰不中,則人民感覺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這就天下大亂了.
所以,君子用乙個名詞,必使恰如事實,能以順理的說得出來.能順理的說得出來,必能行得通.君子說話不能隨便.
4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認為治理國家只有先正名才能言順,事成,禮樂興,刑罰恰當,百姓安心做事。
5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堅持認為,治理國家,必須先「正名」,就是要做得名正言順, 國家治理會涉及許多官史、權貴、子民,如果君主得到的天下名不正言不順,君主的命令和政策就很難推行下去,特別是權貴和大臣,如果對君主的名分有所懷疑,容易陽奉陰違,甚至會舉義兵推翻這樣的偽君統治,孔子的眼光長遠,看到了國君治國的本質問題,所以才特別提出「正名」一說。
孔子經常提倡正名,那麼究竟什麼叫「正名」?「正名」具體指的是什麼?這是需要經常思考的問題。
「名」就是名分,即你的社會角色。實際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要知道自己所處的地位,在家庭,在社會,在單位,在集體,你是幹什麼就幹好什麼,不要越位,不要做不屬於自己職權範圍之內的事。下面用一件最具體的事情來說明這個問題。
《論語•子路》篇第三章記載孔子和子路的對話,非常精彩動:
【原文】
子路問:「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翻譯】
子路問孔子:「如果衛國國君等著您去執政,您首先要做什麼?」
孔子說:「如果一定要讓我執政的話,首先就是正名。」
子路說:「有這個必要嗎?老師您真是太迂腐了,又該怎麼正名呢?」
孔子說:「真是粗魯莽撞啊,子路。君子對於自己所不知道不理解的,就要保持沉默。
如果沒有正當的名分,說話就不順暢;如果說話不順暢,那麼事情就辦不成。如果事情辦不成,那麼禮樂就不可能推行;如果禮樂得不到實行,那麼刑事處罰就不可能合理公平;如果刑事處罰都不能合理公平,那麼老百姓就不知道該怎麼辦,手腳都不知道該如何放。所以君子的名分是一定要講的,講了就一定要實行。
君子對於自己說過的話,不能有一點隨意和馬虎。」
6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原名:孔丘 字仲尼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
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
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下面是孔子為子路解釋必須正名的道理,
名不正,名與事實不相符,則言語錯誤,不能順理成章.言不順,則辦事不
能成功.辦普通事猶不成功,何況推行禮樂教化之事.治國必須以禮樂來教化.普通事辦不成,一切雜亂無章,則禮樂更不能興起.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即是刑
罰用之不當.刑罰不中,則人民感覺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這就天下大亂了.
所以,君子用乙個名詞,必使恰如事實,能以順理的說得出來.能順理的說得出來,必能行得通.君子說話不能隨便.
孔子的思想:正名 是什麼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正名,是指遵從禮法,讓名符合實際。
周公制禮:周天子最大,是君;當時的諸侯是周天子封的爵位,是周天子的臣子;在周天子的朝廷當官的,也是周天子的臣子;在諸侯朝廷當官的,是諸侯的臣子。這是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也是周禮有規定的,沒深究《周禮》,具體的不大清楚。
以上兩項是名。
實際上,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因為周國的實力下降,並不被諸侯重視。國家大權都被五霸(春秋時五個實力最強的諸侯)篡奪,周天子有國君之名,無國君之實;諸侯有臣子之名,無臣子之實。齊桓公被幾個兒子餓死,有父子之名,而無父子之實。
孔子認為,天下大亂的根源在於不遵守禮法,也就是名不副實。要讓天下平息爭鬥,恢復和平,最根本的是讓天下名實相符。
這一思想當時並未被接受。字詞的混亂,由此而生。到戰國時期,用詞很混亂,而且一些專攻辯論的人故意亂來。
孟子給「天」賦予人格,認為禮法**於天,此即以天為神,恬以為儒家之義,而孔子不語怪力亂神的。還有「白馬非馬」、「殺盜非殺人」等議論,十分混亂。後來大儒荀子專門寫了文章,闡述字詞的由來和這些謬論的謬誤,這就是《荀子.
正名》。孔子的正名,單指禮法;荀子的正名,是指出現的所有詞彙,當然限於竹簡的重量,他更多的是提出原理,沒有太詳細的正名。
孔子的道德思想核心是什麼,孔子美學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仁愛。仁愛它是孔子社會政治 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 有教無類 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 德治 德治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
有誰知道這首歌的真正名字是什麼 是誰唱的
這首歌的名字 deutschland 德國,樂隊 die prinzen 具體請看 deutsch,deutsch,deutsch,deutsch,deutsch,deutsch 德語,德意志,德國人,nat rlich hat ein deutscher wetten,dass erfunden ...
孔子的仁愛思想是什麼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 禮 仁 的主張是 仁者愛人 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 愛人 還要遵循 忠恕 之道,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的要求。禮 的主張是 克己復禮 就是說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 禮 要求,孔子追求的 禮 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孔子還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