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孔子因材施教的看法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些什麼現實意義

2021-03-05 09:22:09 字數 6015 閱讀 5224

1樓:港龍新秀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又乙個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魯、之異,人的心理狀態有勇進與退縮之別,而且每個人的才能有不同的發展趨勢,教學中必須根據這些不同的心理特點因人而施教,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儘管「因材施教」這一概念並非孔子本人提出,是宋代朱熹在總結孔子教學方法時歸納出來的,但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對後世確實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吃自助餐」是洋思中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策略之一。它要求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要切實做到讓每乙個學生都發揮主觀能動性,要能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尤其要針對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水平與能力、行為習慣等差異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反饋,也就是做到「我的課堂我做主」「我的命運我掌握」,使課堂成為學生自主提高的課堂,要求讓學生全過程「吃自助餐」。在「先學」時,由於各人情況不同,有的學得快,有的學得慢,有的學得深,有的學得淺,有的學得全面,有的只限於區域性,有的能前後貫通,有的則前後不聯絡,為了解決這個實際問題,教師要求學生自備一兩本與課本相關的教材,或輔導用書,在需要用時,自取。

這樣,對於尖子生而言,他們可以在自己學好的同時,不受課堂學習的限制,自找內容,自學知識;對於後進生而言,如有不會的,則可以請教輔助資料,從而幫助解決問題,「先學」中的「吃自助餐」滿足了不同學生的要求;在「後教」環節上,同樣強調讓學生吃好「自助餐」,好學生如有不明白的完全可以與其他好同學或教師一同研究,使自己得到更大的提高;差同學也可以與好同學一同研究,提高對問題的認識,這樣各有所得、相得益彰;在「課堂訓練」時,訓練題一般由必做題、選做題和思考題三種題型組成。三種題型難度逐步公升級,目的不一,作用不一,但滿足了不同學生發展的需求。必做題針對所有學生,務必全部會做;選做題在必做題的基礎上完成,這種題型一般是中上等學生做的,教師鼓勵中下生去做;思考題則是針對特尖生的,是一種高難度的題型,是拔尖的需要,但不排斥其他同學參與完成,這也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所吃的「自助餐」。

由於課堂上有了「自助餐」,就能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學生能夠針對自己的實際,讓好學生「吃得飽」,讓一般學生「吃得了」,最終達到「水漲船高」,使我們的課堂更能走近學生實際,更人『生化、班本化、學本化和高效化,學生在「自助餐」的引領下就會變得好學、樂學,其效果自然能不斷提高,真正讓課堂成為「培尖補差」的主陣地,成為「因材施教」的主陣地。

「因材施教」與「吃自助餐」是針對學生實際教育的不同說法,都體現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針對實際教學」「針對問題教學」的思想。素質教育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並由此出發,針對不同的個性特點,施以有區別的教育即因材施教,使受教育者的個陛得到健康和完善發展。而洋思中學能夠把「因材施教」與「吃自助餐」有機融通,不斷實踐,終於真正做到了「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實現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的教育目標,贏得了家長的高度信任,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四「教學相長」與「互動生成」

2樓:匿名使用者

由「聞斯行諸」談孔子

的因材施教

山東財政學院 王蔚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思想在《論語》中多有體現。對於不同學生同樣的問題,孔子往往給予不同的解答。比如,在《論語 為政篇》當中,關於孝這個問題,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問,孔子給予不同的答案。

2.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2.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2.7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9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zhuàn),曾(zēng)是以為孝乎?」

對於仁,也是同樣如此。比如在《顏淵篇》當中,孔子的三個學生顏淵、仲弓、司馬牛同樣問什麼是仁,孔子所給的回答是不同的。

12.1 顏淵問仁。子曰: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12.2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12.3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rèn)。」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至於說君子與小人,那答案就更不一樣了。這方面的例子太多,不勝列舉。

但最能說明這個問題的是出現在《先進篇》。孔子的兩個學生,子路與冉求問了同樣的問題,孔子給予不同的回答: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

「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

『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為了使讀者諸君更容易理解,我們先看這一段話的譯文:

子路問:「聽到就做嗎?」孔子說:

「有父兄在,怎麼能聽到就做?」冉有問:「聽到就做嗎?

」孔子說:「聽到就做。」公西華說:

「仲由問『聽到就做嗎』,您說『有父兄在』;冉求也問『聽到就做嗎』,您卻說『聽到就做』。我很疑惑,請問這是為什麼?」孔子說:

「冉求總是退縮,所以要鼓勵他;仲由膽大,所以要約束他。」

孔子對子路與冉求是了解的。孔子一生有學生3000人,通六藝者72人。這72賢者在論語中出現了32人(包括了孔子的兒子孔鯉)。

子路出現的次數比較多,達37次,冉有出現了15次[1]。子路是孔子學生中比較大的一位,比孔子少9歲;冉求則比孔子小得多,小29歲。子路跟隨孔子的時間最長,冉求也不短。

這兩個人並且都表現出了卓越的政事才能,(都做過季氏的家臣,見《論語先進篇》的最後一章)。深受孔子信任。尤其是子路,孔子最為了解,曾預言過子路會「不得其死然」[2]。

子路的特點是「片語可以折獄」、「無宿諾」[3],聽到風就是雨,風風火火,說幹就幹。孔子始終擔心這種性格會給子路帶來麻煩。所以當子路問孔子是否「聞斯行諸」時,孔子就告訴他,有父親在,有兄長在,凡是應多請請教,不能夠自作主張。

而冉求呢,也是孔子很信任的學生,在孔子周遊列國的過程中,曾經給孔子駕車[4],後來的成就比較大,做了季氏的家臣[5],很有管理才能。但冉求的性格比較拘謹,不像子路那樣敢打敢衝。所以當冉爾向孔子請教是否「聞斯行諸」時,孔子給予肯定的回答。

因材施教的前提條件是對「材」有所了解,甚至是透徹的了解。這需要老師與學生多接觸。這在現在的本科生教學中已經很難做到了。

以我為例,便難以做到。我這個學期(2008-2009之第二學期)一共有400多學生聽我的課,都是合堂。最小的合堂班也97人,最大的班219人(全校選修課《論語選讀》)。

時間那麼短,面對的學生又那麼多,怎麼可能因材施教。但這在自己所帶的幾位研究生中可以做到。聽說有的博士生導師前後三年可帶20至30位研究生,這怎麼能帶的過來?

這不是「賊夫子之子嗎」!所以因材施教要有條件。一是老師與學生的比例不能太高,二是老師與學生要多接觸,愛學生。

如果沒有這兩個條件,因材施教肯定是一句空話。

3樓:冰靈娃

每個人生來都不一樣 孔子是根據每個人的性格 來教這樣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當然 你說 蘋果 和 稻子 一樣嗎?

不一樣吧 學生也是一樣

所以也需要因材施教啊~呵呵

4樓:匿名使用者

因材施教,因地施肥。最優化解決問題。

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些什麼現實意義

5樓:毅思盾酒店用品

針對不同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樣子可以使學生根據自身的條件獲得知識,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急用!

6樓:9小王子非魚

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麼?」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

子路剛出去,另乙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麼?」

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冉有的懦弱在《論語》中也記載,冉有曾在權臣季氏的手下做事,季氏為人聚斂暴虐,作為孔子的**冉有,明知道這樣做不對,不但不敢去勸上司季氏,反而順從季氏的意願,為他"聚斂而附益之",氣得孔子大罵冉有"非吾徒也"!並發動學生"鳴鼓而攻之"!如果冉有能夠聽從孔子的教導,堅持仁義之道,那就不會做出助紂為虐的事來了。

因材施教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出自《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

因材施教最先是孔子對學生實施的教學方法,先是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並能因材施教,讓學生們各盡其材,有所進步。現在的老師也積極運用此教學方法,了解學生的特長,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才能去學習,才能更有效率地得到收穫,獲得進步。

故事原文《論語·先進》: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7樓:熱心網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故事如下:

8樓:不是苦瓜是什麼

同樣是乙個「仁」。得意**顏回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

」這也是「仁」字最權威、最經典的解釋了。顏回一聽便心領神會,又問其具體條目。孔子便興致勃勃地講了仁的「四目」,曰: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而子貢問仁,孔子卻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子貢名端木賜,利口巧辯,善做生意,家境富裕。

子貢有志於仁,每天想要博施濟眾,但徒事高遠,眼高手低,不知從何做起。孔子教他應該從自身做起,可以說教給子貢乙個「仁之方」。

司馬牛問仁,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訒。」意思是說,有仁德的人說話遲鈍。

司馬牛問的是「仁」,而孔子答的卻是「仁者」。因為司馬牛多言而浮躁,孔子實際上是通過解釋「仁」來告誡他,促使他以後注意改正缺點罷了。

以上孔子對「仁」的不同解釋,都是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而具有其針對性的,所謂殊途而同歸。這種教育方式具體到學生自身也是可行的,這是一種有效的教育。

《學記》雲:「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那種不理睬、不了解教育物件而只管悶頭教書的做法是教育之大忌。不能因材施教,教學內容必然單調,教學過程必然呆板,教育效果當然是不會好的。

有一天,子路對孔子說:「先生所教的仁義之道,真是令人嚮往!我所聽到的這些道理,應該馬上去實行嗎?

」孔子說:「你有父親兄長在,你怎麼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過了一會兒,冉有也來問同樣的問題,孔子卻說:

「應該聽到後就去實行。」這時,站在一邊的公西華被弄糊塗了,不由得問孔子原故。

孔子說:「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武勇過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冉有與子路二人,後來從政都有成就,多虧孔子的教育有方啊!

心理學上將人的氣質分為四種型別,子路坦率莽撞,可能屬於膽汁質;而冉有謙虛謹慎,可能屬於粘液、抑鬱質混合型。班主任老師要能夠同各種氣質、不同性格的學生打交道,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什麼叫做仁?每次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樣。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結果,**最缺少哪一樣,他就告訴這位**仁的哪個方面。這就造成整本論語處處說仁,處處又沒說清楚。

孔子(西元前551年9月28日―西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及其再傳**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急用孔子因材施教的原文

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 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麼?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 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子路剛出去,另乙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 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

因材施教的意義,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些什麼現實意義

親 因材施教 顧名思義就是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及其形成的規律,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採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對其進行相應的教育,使學生按照不同的途徑,在不同 的條件和方式中成長成才,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學效果。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各種條件的 限制,因材施教 在中小學教育中很難得到真 正體現。因 根據 材...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意思

有教無類 只要有學習意願的人都應該教育他,不應該分開類別。因材施教 根據這個人的性格及特性給予相應的符合他的教育方法及知識。出處 有教無類出自 論語 衛靈公 因材施教出自 論語 先進篇 原文選段 子曰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子曰 有教無類。子曰 道不同,不相為謀。釋義 孔子說 事奉君主,要認真辦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