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

2021-03-06 04:17:01 字數 5040 閱讀 2348

1樓:匿名使用者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盛。」佛雖然總結得精闢,畢竟不是紅塵中人,未知這些並不是苦之盡頭。

生:生是乙個輪迴的開端,在乙個小生命呱呱墜地的剎那他是無知的,無知才是最快樂的,何苦之有?更苦的在於,生是乙個無從選擇的起點,面對的將是巨大的成長壓力和社會責任,在生的那一刻就被安排了不快樂的結局。

老:英雄老矣,美人遲暮,無可逆轉的自然更替而已,何苦之有?更苦的在於,青春的磨損、紅顏的消逝都給了那個不懂你的人,歲月刻畫過的容顏和飽經風雨滄桑的心無人再讀。

病:人吃五穀雜糧,難免一病,以當今的醫療水平,非是絕症自然藥到病除,何苦之有?更苦的在於,病在異地他鄉,哀臥病榻無人問津,精神世界的孤獨寂寥遠比生理上的痛楚更難排解。

死:人生在世,區區百年而已,終究難逃一死。何苦之有?更苦的在於,神志清醒卻欲死不能,時時刻刻須面對著死神的黑色羽翼,在恐懼和痛苦中煎熬。

怨憎會:誰不曾為一些雞毛蒜皮怨憎別人或被人怨憎,這種感情再正常不過了,雖然會給人帶來不友善的心理暗影,可也都屬於自作自受的。何苦之有?

更苦的在於,怨憎自己,讓恨意蒙蔽了愛心,以己為敵,自暴自棄;以社會為敵,無可救要。

愛別離:與所愛之人分離,雖是痛苦可也短暫,科技昌明到如此地步,時空地域的限制形同虛設,分離之後的重聚也是指日可待,等著那重聚帶來的巨大歡欣。何苦之有?

更苦的在於明明不再相愛卻必須朝夕相對,同床異夢,咫尺天涯,惶惶不可終日。

求不得:求不得,顧名思義仍然有所求,「不得」只是暫時的不得法罷了,只要爭取仍有求得的機會。何苦之有?

更苦的在於不知所求,左顧右盼,根本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迷迷茫茫、渾渾噩噩,就這麼糊塗了一生。

五陰盛:由色(相當於物質)、受(感受)、想(表象、知覺)、行(意志)、識(精神的總體)五種因素組成,生滅變化無常,盛滿各種身心痛苦。諸多感受、煩惱不斷、杞人憂天、夜夜失眠、心驚膽跳、驚聲尖叫……對人生的愛戀與追求,以此為苦,說明人的存在本身為苦。

這樣,苦就具備了普遍的性格,凡是有生命的個人,苦都是在所難免的。

2樓:匿名使用者

「生」沒有「生」,也就不會有後面的那些苦了。

3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是怨憎

人有千萬種苦

最苦的莫過於不甘心

哎人不甘,就怨憎

宗教和佛教有什麼區別啊?

4樓:巨集景天桐穹

宗教是一種社會行為,它包括指導思想(宗教信仰),組織(宗教組織,如教會,宗侶),行動(宗教組織內的活動,如祭祀,禮儀),文化(宗教建築,宗教繪畫,宗教**)等等方面的內容。一種成功的宗教能夠為廣大民眾所接受,並且對某一時代人類的社會發展形成較大的影響。

宗教是一種對社群所認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風俗的教化,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多數宗教是對超自然力量、宇宙創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給人以靈魂並延續至死後的信仰體系。對宗教進行研究的學科是宗教學。

宗教可以大致分為自發宗教和人為宗教兩大類。自發宗教是非常原始的宗教,一般是原始社會時期的宗教。而現代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人為宗教。

在人類歷史上宗教的產生和發展的確是與很多因素有關,如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等。但是宗教作為一種在歷史上影響時間如此長、影響範圍如此廣泛、影響人數如此眾多的社會行為的產生和發展,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因素在於:自從人類成為一種群體活動的生物,成為具有社會性的群體以來,宗教就是作為具有培養和加強人的社會性作用的一種重要的社會行為而成為社會的必需。

雖然,世界上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可能有不同的宗教,但是具有培養和加強人的社會性作用是所有成功的宗教的共性。

宗教的產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特別是經歷了幾千年社會發展,在教育、科學、生產力都有相當高的發展的現代社會中,宗教不但沒有消滅,反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廣泛,而且有很多新的宗教還在產生,其根本的原因是什麼?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於宗教具有培養和加強人的社會性,保證人類集體活動和社會活動的作用。

在其他的社會活動,如教育、科學還沒有很好地滿足培養和加強人的社會性,保證人類集體活動和社會活動的要求之前,宗教仍然是社會的必需。除了原始宗教是完全從自然產生,有比較一般性的維護和培養人的社會性的作用。而以後的宗教和宗教改革,往往都帶有某些創始人所代表的社會階層的意識。

所以在階級社會中,宗教活動往往會帶有階級烙印。但是一些主要的宗教之所以為社會接受,為社會中相當部分的人所接受,主要的原因還是它的維護和培養人的社會性的作用能滿足全社會的需要。

人類雖然經歷了幾千年的社會發展,在教育、科學、生產力等方面都有相當成就,可是人的社會性相對於人的自然特性,特別是相對於人的***屬性還是十分薄弱的。教育、科學、國家機器等等這些培養人的社會性的活動的作用還不夠強大,還需要宗教活動來幫助培養和加強人的社會性,保證人類集體活動和社會活動正常進行。所以在乙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人類社會還需要宗教。

所以佛教是宗教

**教也是宗教

明白了吧~

佛教是宗教嗎

5樓:還要一起走很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歷史最悠久的。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千餘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間經歷代高僧大德的弘揚提倡,許多帝王卿相、飽學之士也都加入這個行列,終於使佛教深入社會各個階層。

6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這個字本身沒有定義.所以......沒有絕對的答案。

有人說,宗教是對神的信仰。這樣來看,佛教不是宗教,因為佛教沒有要求人拜佛,而是要求人要修身。佛教更多是人生哲學。

有人說,宗教是教導人行善的派別。那麼**教就不是宗教,因為**教否定行善是因。

7樓:鄭歌

宗教是 用來信仰的。是崇拜偶像。是找到一種超越的力量來 慰籍自己迷失的心靈。

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的詮釋。是對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樸素的唯物主義因果律的細化,是解脫的真理。當然不是宗教。

8樓:穿越

佛教已有大約2023年的歷史,由釋迦至今,佛佛祖祖地相傳,只有多元的社會教育這一樁事情,教人幸福的生活,智慧型的生活,和諧的生活。但是這2023年來,後人的誤解,以訛傳訛的流通,使佛教發生了質的改變,在今天的社會,公認佛教是宗教,這也是無可否認的。佛教現在大體有四種形式:

宗教,哲學,教育,甚至邪教。但一定要明了,釋迦所傳下來的是教育,在明清時還依然如此,只是在清末時變了質。建議你閱讀一些淨空教授的文章,淨空大和尚所修學的就是這樁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和諧幸福的生活。

真實的智慧型生活。祝您吉祥,阿彌陀佛。

9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重悟,重修己身,重度眾生……其思維方式與其他宗教完全不同

宗教的作用,主要是將契約神聖化,而佛教幾乎沒有這個功能

所以,佛教不是宗教

10樓:t深深海底行

「宗教」一詞才最先見於佛教,如《續傳燈錄》中:「吾住山久,無補宗教,敢以院事累君。」

「宗教」的原來意思如下:

「宗」是指「宗門」:專指以心傳心之禪宗;

「教」是指「教下」:是指釋迦牟尼佛言教之下的一切理論和方法。

西方文化傳入之後,因翻譯西文「religion」而用「宗教」二字表達;religio一詞在拉丁語的原意應為「人對神聖的信仰、義務和崇拜。」;可見,一般意義上的宗教,必有乙個超越凡人得「神聖」,以信仰、崇拜神聖而得到「財富」、「安樂」、「救贖」等等。

而佛教是信、解、行、證「佛的教誨」,不是人對佛的「信仰、義務和崇拜」;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與眾生,無非「淨染有別」;若隨佛學,必定成佛。云何對身外強行建立的「神聖」進行 「信仰、義務和崇拜」?拜佛是禮敬前行者、導師,是對德高尊長的敬重,讓自己永遠與佛相應。

這個與一般宗教的「信仰」有本質的區別。

如上而論,可以說:「佛教不是宗教」,而是揭示生命的最高秘密,說明真相並教以成佛的方法。

但是,在釋迦牟尼佛滅度2023年(大約宋朝)之後;按照佛的預言,就進入了「末法時代」,佛教的真實義理逐漸被人誤解,逐漸「世俗化」。對佛法實際修、行、證的人非常稀有;佛教淪為「求名聞利養」、「求平安無災無病」乃至「求公升官發財」的法門;正如一副對聯:「經懺可贖罪,難道閻王怕和尚?

捐財能超生,豈非菩薩是**!」;最為痛心的是:「無廟不設功德箱,無寺不受香火錢」;信佛拜佛,隨佛所教的三乘菩提變成了「交易」。

以上是「佛教世俗化」在世間的現狀;

其次,「佛教世俗化」還表現為:以佛教作為「心靈港灣」「心理按摩」等寄託;這也是佛教本來意義的淪落;遠離了解脫道與菩提道。

復次,「佛教世俗化」還表現為:「佛學研究」代替實際修行,深入經藏不是尋求如何出離生死苦海,如何走上成佛的道路;而是為了舉證某一論點。

最後,如《楞嚴經》所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各種邪教打著佛教的旗幟,大行貪欲之邪法,又如《楞嚴經》所說:天魔及眷屬常以「世界末日」「天災人禍」等言論籠罩愚迷眾生;

「佛教世俗化」毀壞佛法,大乘甚深微妙法變得越來越罕見,表面的興起往往掩蓋佛法的沒落。

因佛教世俗化,所以不僅相似於各大宗教,甚至「不如其他宗教」,被人輕賤。

願廣大佛子,深入經藏,深解大乘妙理;發心荷擔如來家業。願大乘正法永駐世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11樓:濟南的清真寺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創始於西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他出生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是釋迦部落的王子。

他29歲時開始修行,創立了佛教的教義。後來傳入亞洲其他地區,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佛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儀式、習慣、教團的組織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顯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無不信奉神的創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卻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類哲學而又非哲學,通科學而又非科學。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狹義地說,它就是佛所說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術語來說,應當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在《增一阿含》經的序品中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用一句話來說,佛教就是佛讓人們止惡揚善、自淨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它的經典有許多,自古以來,大家最重視的佛經是《華嚴經》,稱為經中之王。

佛說人生有七苦 生 老 病 死 怨憎會 愛別離 求不得,後面是什麼意思

抱怨憎恨的人相會在一起,就是苦惱 想要的得不到,就是求不得 怨憎會苦,就是你前世經常與別人過不去結了很多仇,來世他們全都跟你過不去,要麼害你,要麼為難你,讓你過得生不如死。佛說 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出自何處?這句話出自梁簡文帝 菩提樹頌序 悲哉六識,沉淪八苦,不有大聖...

人生第八苦(五陰過盛苦)是怎麼產生的

樓主您好!五陰熾盛,其實是比較術語名相了點,後學就直接用淺白的話跟樓主分享 五陰包含色受想行識,我們的身體以及接觸的種種感官境界 幻想 夢中等影像都是含蓋於色陰。而感知 知道這些境界的心,就是識陰。當我們的心接觸這些境界,就會產生種種的感受 了知 想 種種行為的運作,就是受想行陰。舉例來說,當我們看...

人生有八苦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為什麼生是苦的

沒有生就沒有後面的苦,可以說生是苦的 開始和源泉。正如佛家所講因果一樣,有因必有果。感覺有用請採納 生不苦嗎?生不是只指出生。你想來。父母想生。因緣和合。才能入胎成形。在母胎三十八週裡,從第一周的凝滑到三十八周的瓜熟蒂落。稱胎獄會不嗎?從出生成長到把 我 完全溶合這個身體要吃多少苦。你沒感受嗎?觀受...